![]()
![]()
一群年輕人帶著創業的“金種子”落地長沙,破土迎風成林。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余雅琴 熊曉宇 長沙報道
這座城市,正在靜默而堅定地做一場實驗——
把青年的夢想,當作種子,埋進土壤。
然后,用一整座城的溫度,等它發芽。
人還在廈門,長沙的園區已為他辦好了工商注冊;行李還沒收拾,辦公位的電源早已接通;不到一周,五十萬資金到位——這個秋天,新疆伢子周俊濤來到長沙,落地“潯浪文化”,迎接他的不是繁復的手續,而是一句“背包即出發”的承諾,和整座城市為他預備好的起點。
這并非一則孤立的創業神話,而是一批批年輕人正在長沙書寫的集體現實。
一年前,湖南向全球學子發出創新創業的邀約;一年后,長沙用數據、溫度與行動,講述了一場關于“金種子”如何破土、迎風、成林的成長敘事。
破土:一場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在長沙創業,‘創超所值’。”站在萬事俱備的辦公室里,周俊濤這句話,輕,卻有千鈞之力。
這座城,一邊是熱氣騰騰的市井煙火,一邊是冷靜堅定的硬核科技——它正悄然成為青年創新的“試驗田”與“成果園”。
數據是最好的見證:一年時間,長沙新增大學生創業主體8028戶,達政策前的2.1倍;青年人才凈流入5.45萬人。138個項目獲省創投基金投資7850萬元,占全省七成以上;“小荷”項目申報230個,創歷史新高。
![]()
![]()
長沙,用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為他們鋪平前路。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結構之變:碩士以上創業者占比67.5%,技術創新類項目達78.3%——長沙的創業生態,正從“小而美”走向“專而精”。
范雋丞,北大未來技術學院博士,在望城經開區落地腫瘤靶向藥項目。“政府不僅解決了場地和公寓,六位數扶持資金一個月到賬,還主動對接醫院資源。”他說,“這種效率和誠意,刷新了我對政府支持的想象。”
從“閃靈智合”到“球秀科技”,從“匯視威智能”到靶向藥研發——一批“硬核青年”正把長沙,作為夢想的首發站。
他們用代碼、用實驗、用創新說話;而長沙,用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為他們鋪平前路。
去年9月,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岳麓峰會上提出,要把湖南打造成全國大學生創業的熱土,并親自謀劃“七個一”系列舉措。他強調:“要像培育種子一樣培育人才,讓每一顆‘金種子’都能找到適合的土壤,發芽、開花、結果。”
長沙,正是這片土壤本身。
成林:讓每一粒種子,都有光可追
種子破土,只是開始。如何讓它不懼風雨、長成大樹?長沙的答案是:構建一片真正讓夢想扎根的土壤,用系統、全周期的生態之力,完成從“引鳳來棲”到“助木成林”的躍遷。
一年來,長沙將“七個一”部署細化為51項舉措,出臺“青年創業雙肩包十條”等,三個人才十條和20張配套細則。從落地、場地到資金,精準滴灌,打造“來即享、創有助、居亦安”的完整生態。
![]()
![]()
人才驛站、創業背包......一站式服務讓青年人才輕松“創”長沙。
落地第一站:黃花機場與高鐵南站的“創業服務接待站”,與20家青年人才驛站,共同構筑起來長青年的“第一座港灣”。超4萬名青年在這里,完成從“一張床”到“一間公司”的人生跨越。
孵化第一程:125家孵化基地提供超20萬平方米空間,配套人力、法務、財稅、投融資等“保姆式”服務。吳杰茜帶著“好耶科技”來長沙,被城市對人才和項目的重視所打動,“領導們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等問題,而是直接現場跟我們交流,有痛點難點,綠色通道秒開。”
資金第一桶:省市共同設立5.05億元大學生創業投資基金,堅持“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一年發放創業貸款2.6億元,為去年同期3倍。
張本杰的“湘之甜科技”在起步艱難時,獲湘江新區“三年免租免水電”;魏爽在長沙找到了“另外90%的勇氣”。
這些故事的背后,是長沙構建的“看得見、摸得著、品得到”的支持體系。
而更動人的是——成長的路上,有人同行。300多位企業家、技術專家、投資人組成的“創業導師天團”,為青年創業者提供陪伴式成長。
![]()
![]()
2025年全國高校學子長沙行暨“天天麓演杯”首都高校創新創業大賽項目展演活動三師陪跑團交流座談會現場。
![]()
從“三師陪跑團”到創業導師,長沙為青年創業者提供陪伴式成長。
湖南大學半導體學院黨委書記李飛龍是此次授牌的大學生創業導師之一,他將依托湖南大學與半導體研究院,開放設備、鏈接產業、安排驗證,帶學生走完從知識創造到產品試驗的全鏈條。“我們不僅要吸引外地學生來,更要讓本地的創新想法,落地成真。”
從破土的“金種子”,到連片的“青年林”,長沙用政策的連貫、服務的精準、資源的匹配,編織了一張青年創業的“安全網”,也打造了一臺企業成長的“加速器”。
共生:青春在此扎根,理想于此成真
如果說政策是硬支撐,那么城市的溫度與活力,則是讓青年從“路過”到“戀上”的軟實力。
10月26日,長沙發布7條青年人才City Walk路線,從“青才啟‘新’記”到“硬核長沙行”,從銅官窯夜游到天心閣光影展,讓青年在煙火氣中讀懂城市底蘊。
![]()
長沙發布7條青年人才City Walk路線。
“星荷禮包”中的地鐵卡、茶飲券、觀光巴士體驗,成為他們探索城市的“第一把鑰匙”。
來自湖南懷化、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攻讀軟件工程的廖禹淳,參加“高校學子長沙行”后感慨:“活動有溫度、有誠意。”他明確表示:“未來創業,我首選長沙。”
![]()
![]()
從“青才啟‘新’記”到“硬核長沙行”,從銅官窯夜游到天心閣光影展,讓青年在煙火氣中讀懂城市底蘊。
更令人驚喜的是,創業生態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周俊濤與好耶科技負責人吳杰茜在活動中偶遇,開啟了項目合作的可能。“長沙行不僅是找項目、給政策,更是交朋友、搭橋梁。”周俊濤說。
這種偶然中的必然,正是長沙創新活力與開放氣質的最佳印證。
真正打動青年的,是長沙讓宏大理想落地的“人間煙火”。
正如睿圖智能創始人周博文那句廣為流傳的“四子真言”:“在長沙,買得起房子、娶得起娘子、養得起孩子、賺得到票子。”
這樸素的表達,不僅是個人成功的宣言,更是長沙宜居宜業生態所能給予青年的安全感與幸福感的集體共鳴。
隨著孵化載體持續升級,長沙雄厚的產業底蘊——12個經濟產業園區、17條產業鏈、6個千億級產業群、近9000家高新技術企業——正為年輕人鋪就一條通往星辰大海的坦途。
如今的長沙,10年吸引三百萬青年用腳投票,匯聚于此。
千年古訓“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確立了它新的時代坐標。
當奮斗的青春能在這里找到安身立命的答案,長沙與青年,便在共同的成長中,成就了彼此,譜寫出一曲動人的城市與人才共生樂章。
你來了,就不再是過客。你把根扎進土壤,土壤也因你,更加豐饒。這是一場城與人的雙向光合。
我們種下的不是種子,而是光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