棟察樓盤
沈陽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明顯躍升
10月28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砥礪奮進的‘十四五’”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姜曉華出席發布會并介紹有關情況。
經濟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6923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9027.1億元,年均增長5.5%,比“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速提高2.7個百分點。國家賦予我市新的城市性質,由“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升級為“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沈陽都市圈成為東北第一個、全國第九個國家級都市圈。消費活力充分激發,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154.8億元,是2020年的1.2倍。
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全市持續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重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不斷壯大,“老原新”21條產業鏈聚鏈成群,10個重點產業集群總規模突破1萬億元,高端裝備、汽車、食品、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5個產業集群突破千億。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工業母機、航空3個集群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02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3.5%,比2020年提高9.2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新躍升
沈陽連續4年在國家創新型城市評價中實現晉位升級,躋身全國20個科技強市之一,連續5年入選全球創新指數科技集群百強。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遼寧材料實驗室、遼河實驗室投入運行,太行實驗室遼寧研究中心正式掛牌,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達到18個。“十四五”期間,新增兩院院士6名,總數達到28名,截至2024年累計認定高層次人才3274人,是2020年的2.7倍。
重點領域改革開創新局面
沈陽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被國務院確定為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典型案例。國企改革縱深推進,2024年國企營業收入增長49.5%,沈鼓集團混改新模式入選中國改革典型案例。全市實有經營主體138.1萬戶,比2020年同期增長51.2%。
高水平開放合作展現新格局
“空陸海網”對外開放通道不斷拓寬,開通全貨機航線8條、國際客運航線17條,獲批東北地區唯一的國家級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實現“三通道六口岸”全覆蓋。2024年全市出口總額達到582.4億元,較2020年增長112.2%,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86家。
城市功能品質獲得新提升
綜合交通體系更加完善,2024年桃仙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2374萬人次,沈陽地鐵1號線東延線、2號線南延線、3號線西段及4號線一期開通運營。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成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行動城市,截至2024年改造提升101條大街主路和825條背街小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累計建設口袋公園3098座,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18天,比2020年增加31天。
民生福祉保障達到新水平
沈陽市連續3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連續4次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實施“舒心就業”工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55萬人,成為“中國最佳促進就業城市”。實施“幸福教育”工程,獲批東北首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國家實驗區。實施“健康沈陽”工程,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等一批重大民生項目竣工驗收。
風險化解實現新突破
沈陽防范化解金融領域風險,扎實推進“一行一策”化險改革,嚴格政府債務限額管理,青年大街沿線12個停緩建項目全部盤活,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來源:沈陽日報)
沈陽都市圈建設穩步推進 打造東北振興重要增長極
“十四五”期間,沈陽都市圈成為全國第九個、東北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全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不斷提高都市圈集聚力、輻射力、帶動力。都市圈經濟總量占東北地區比重由2021年的23.4%,提高至2024年的24.6%,正在加速建設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
【推動規劃共繪統領】
建立書記市長聯席會議決策等四級工作機制,制定《沈陽都市圈發展規劃》以及交通、產業、科技等21個專項規劃,協同推進132個重大項目和82個合作事項。
【推動交通共聯暢通】
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沈白高鐵開通運營,沈丹鐵路外遷建設工程年內竣工,東部旅游大道、沈阜開發大道沈彰連接線建成通車,正在加快建設便捷高效的通勤圈。
【推動產業共鏈協作】
協同培育裝備制造、汽車、航空航天、新材料、數字經濟等五大產業生態圈,推動中德產業園鞍山協同園、沈本生物醫藥產業園等重點合作園區建設,鞍山、阜新等城市40余家企業在沈陽設立研發中心、貿易總部等,形成分工協作與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推動平臺共享拓展】
加快推動生產性、生活性服務平臺等資源共享,東北科技大市場、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技平臺服務都市圈城市,創建全國首個都市圈“共享用工”平臺,226家醫療機構實現檢驗檢查結果互認。
【推動生態共保提升】
實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機制,都市圈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5%以上。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柳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獲國家試點。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
【推動文旅共建融合】
組建都市圈旅游產業聯盟,聯合策劃開發旅游線路108條,舉辦“七星合耀”文物聯展等活動,開展龍舟大賽、電競大賽等都市圈賽事50余場。
【推動社會共治聯動】
都市圈各市簽署協同立法協議,制定全國首部都市圈旅游立法。開展政務服務一體化專項行動,公積金異地提取、引進人才落戶等245個事項實現跨域通辦。(來源:沈陽日報)
沈佳高鐵沈白段將實施4-8折不等的票價優惠
10月28日,沈陽至佳木斯高速鐵路沈陽至白河段(以下簡稱沈佳高鐵沈白段)迎來開通“滿月”。一個月來,沈佳高鐵沈白段安全運送旅客逾66萬人次,客流持續火爆。
沈佳高鐵沈白段2025年9月28日正式開通運營,線路全長430公里。目前,最高時速按350公里運營。開通運營初期,鐵路部門按照日常線、高峰線安排旅客列車開行,每日開行動車組列車最高達到64列。
沈佳高鐵沈白段開通后,通過與京哈、沈大等高鐵路網相連,在東北地區首次形成了高鐵“O”形閉環,串聯起沈陽、長春、長白山、通化、撫順等10座城市,高鐵軌道上的城市“朋友圈”越擴越大。同時,有效解決了東北東部地區“旅長游短”困境,沿線文旅部門加大旅游市場投入,通化、白山等地區均推出了憑高鐵車票,享受A級旅游景區首道門票優惠等政策,吸引游客前往。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即將對沈佳高鐵沈白段動車組列車實施4-8折不等的票價優惠,讓旅客擁有更實惠更多樣的出行選擇。
據悉,沿線各車站不斷打造站車文化、提升服務質量,讓旅客出行體驗更美好。(來源:沈陽日報)
我省調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檔次
10月27日,記者從遼寧省人社廳網站獲悉,省人社廳、財政廳、稅務局聯合發布通知,自2026年1月1日起調整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繳費檔次標準,并優化繳費補貼機制,通過“多繳多得”激勵政策推動待遇水平提升,促進養老保險事業高質量發展。
繳費檔次統一調整為9檔
2026年起全省實施
根據通知,自2026年1月1日起,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繳費檔次調整為9檔,分別為:每年200元、300元、500元、8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省人社廳會同省財政廳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況、靈活就業人員年參保繳費額等情況,適時調整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檔次標準,各市不再自行調整繳費檔次。
此次調整旨在通過規范繳費層級,引導參保居民根據經濟能力選擇更高檔次繳費,為長期待遇增長奠定基礎。
繳費補貼與檔次掛鉤
鼓勵“多繳多補”
對應200元至5000元9個繳費檔次,各地繳費補貼標準應不低于40元、50元、70元、100元、120元、140元、160元、170元、180元,繳費補貼所需資金由市、縣政府承擔。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繳費補貼水平,對選擇較高檔次繳費的人員可適當增加繳費補貼。參保人按年繳費期間出現中斷繳費的,補繳時不享受政府繳費補貼。
困難群體保留100元繳費檔
政府代繳疊加補貼
對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返貧致貧人口、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仍保留每人每年100元繳費檔次和政府給予每人每年30元的繳費補貼政策。鼓勵繳費困難群體在政府代繳養老保險費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自主選擇較高檔次繳費,進一步增加個人賬戶積累。同一個繳費年度內,個人繳費與政府代繳費的總額應與現行各繳費檔次標準保持一致,并按繳費總額相對應的繳費檔次享受政府補貼。
集體補助與社會資助并行
細則將另行制定
通知提出,鼓勵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及個人為參保人提供繳費補助或資助,具體實施細則由省人社廳會同相關部門另行制定。此舉旨在拓寬養老保險籌資渠道,通過社會力量參與提升參保人待遇水平。
強化政策宣傳
推動養老保險高質量發展
省人社廳要求各地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協同,全面精準宣傳政策內容,引導城鄉居民“早參保、多繳費、長繳費”,切實提高待遇水平。通知明確,自2026年1月1日起,全省原有繳費檔次及補貼標準與本通知不一致的,一律按新規執行。(來源:遼沈晚報)
責任編輯:李佳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