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被稱為朱元璋手下最能打仗的大將軍,是明朝的“萬里長城”。但,這樣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統帥,卻是一個近乎“文盲”的草根出身。
一個連兵書都可能看不懂的人,是如何做到橫掃天下,百戰百勝的?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元朝末年的濠州鐘離,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1332年,徐達就出生在這里的一個普通農家里。
![]()
那個年代,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對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來說,能吃飽飯就是最大的奢望,讀書識字更是天方夜譚。所以,說徐達早年“大字不識一個”,并非空穴來風,而是當時很常見的。
徐達的童年,很可能和他的老鄉,未來的皇帝朱元璋一樣,是在田間地頭,甚至給人放牛中度過的。
雖然出身貧寒,但史書上說他“少有大志,長身雄偉”,天生就不是個安分的莊稼漢。他心里憋著一股勁兒,等待著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個機會,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終于來了。
當時,朱元璋奉濠州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的命令,回家鄉招兵買馬。就這樣,21歲的徐達毅然決然地加入了起義軍的行列,投到了朱元璋的麾下。
![]()
剛入伍的徐達,就像一塊璞玉,很快就在戰場上展現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
他作戰勇猛,身先士卒,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從攻克滁州、和州,到渡江拿下采石磯和太平府,每一次硬仗,徐達都沖在最前面。
他在軍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從一個小兵,一步步成長為朱元璋最信任、最倚重的核心將領。
橫掃江南定乾坤
如果說早期的戰斗只是小試牛刀,那么接下來在江南地區的一系列決戰,則真正奠定了徐達作為頂級軍事統帥的地位。
![]()
當時,朱元璋面臨著兩個最強大的對手:西邊的陳友諒和東邊的張士誠。這兩人一個勢大,一個錢多,都是極難啃的硬骨頭。
鄱陽湖之戰打響。1363年,陳友諒號稱六十萬大軍,乘坐著遮天蔽日的巨型戰艦,氣勢洶洶地殺向朱元璋。
而朱元璋這邊,兵力只有二十萬,形勢岌岌可危。
戰斗一打響,徐達就奉命率領先鋒部隊,直面陳友諒的精銳前鋒。面對敵軍樓船巨艦的壓迫感,徐達毫無懼色,他身先士卒,親自帶隊沖鋒陷陣。
在他的指揮下,明軍將士奮勇沖殺,一舉挫敗了陳友諒軍的銳氣,首戰就斬敵一千五百余人,還繳獲了一艘大船。
![]()
這一仗,極大地鼓舞了朱家軍的士氣,為朱元璋最終利用火攻等戰術、徹底擊敗陳友諒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主動權。
可以說,鄱陽湖之戰的勝利,徐達當記首功。
解決了心腹大患陳友諒,朱元璋的目光轉向了盤踞在富庶蘇杭地區的張士誠。
1366年,平定張士誠的重任,又落到了徐達的肩上。這一次,他被任命為大將軍,統率二十萬大軍東征。
面對張士誠以堅固的平江城(今蘇州)為核心的防御體系,徐達沒有選擇強攻,而是展現了他卓越的戰略眼光。
![]()
他采納了“先剪羽翼,后搗腹心”的策略,不急于攻打平江,而是先派兵攻取湖州、杭州等地,切斷張士誠的左膀右臂。
在掃清外圍后,徐達大軍才對平江形成合圍之勢。在長達數月的圍城戰中,徐達指揮若定,最終攻破城池,俘虜了張士誠及其麾下二十五萬軍隊。
至此,整個江南地區被朱元璋收入囊中。徐達憑借這兩場驚天動地的大決戰,不僅為明朝的建立掃清了最大的障礙,也向世人證明了他無與倫比的統兵能力。
![]()
然而,他的巔峰時刻,還未真正到來。因為在他的面前,還有一個更龐大的帝國,統治中國近百年的元朝。
驅逐胡元復中華
平定江南后,朱元璋于1368年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但此時的中國,北方大片土地仍在元朝的控制之下。
恢復中華,驅逐胡元,成為新生的明王朝最迫切的歷史使命。而執行這一神圣使命的統帥,毫無懸念地,正是徐達。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精銳大軍,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北伐征程。
這是漢人政權數百年來,第一次由南向北發起的統一戰爭,其難度可想而知。
![]()
此時,徐達的軍事才能已經爐火純青。他為這次史無前例的北伐,制定了一套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戰略方針:“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然后進兵潼關,扼其戶檻”。這個戰略的核心思想就是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先清除元朝的外圍勢力,最后再直搗其心臟,元大都(今北京)。
整個北伐過程,幾乎就是徐達戰略構想的完美復刻。
明軍在他的指揮下,勢如破竹。大軍出淮安,首先向山東進軍,很快就攻克了濟南等地,整個山東半島被迅速平定。
接著,大軍調轉向西,橫掃河南,攻克汴梁、洛陽,元朝的中原防御體系土崩瓦解。隨后,徐達命一部分兵力西進,奪取軍事重鎮潼關,徹底封死了元朝從西部調兵救援的可能。
![]()
完成了這一切準備后,徐達親率主力大軍,沿著運河一路北上,兵鋒直指元大都。此時的元朝朝廷早已腐朽不堪,面對軍紀嚴明、攻勢凌厲的明軍,根本無力抵抗。
1368年八月,徐達兵不血刃地進入元大都,元順帝倉皇北逃,統治中國九十八年的元朝,就此宣告滅亡。
攻克大都,是徐達軍事生涯的最高光時刻。大軍入城后,他立刻下令封存府庫圖籍,并嚴令將士不得搶掠百姓、毀壞民居。
“文盲”統帥的治軍之道
一個被廣泛認為是“文盲”的人,憑什么能夠指揮如此復雜和宏大的戰爭,并取得輝煌的勝利?他難道真的有什么超能力嗎?
![]()
正史如《明史》中并沒有直接記載徐達不識字。但考慮到他貧苦的出身,在那個年代沒機會接受系統教育是大概率事件。
可“不識字”不等于“沒文化”,更不等于“沒智慧”。
戰爭是最好的老師。徐達的軍事知識,不是從書本里讀來的,而是在一場場血與火的實戰中總結出來的。
從一個小兵打到大將軍,他親身經歷了上百場戰斗,什么樣的敵人沒見過?什么樣的陣勢沒擺過?
他是一個頂級的學習者和傾聽者。史書評價徐達“善于學習” 。他不識字,但他有耳朵,有腦子。他肯定會向身邊的讀書人、謀士請教,聽他們講解歷史戰例和兵法要義。
![]()
他能把聽來的理論,迅速與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在制定戰略時,他會廣泛聽取部下的意見,集思廣益。
這種謙遜好學的態度,遠比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將軍要可怕得多。
第三,他具備超凡的組織管理才能。打仗不僅僅是沖鋒陷陣,更考驗后勤、組織和管理能力。徐達治軍嚴明,所到之處秋毫不犯,這不僅僅是品德高尚,更是一種高超的管理手段。
第四,這能讓他贏得民心,保障后勤補給線的絕對安全。
![]()
第五,此外,作為明朝的最高軍事統帥,他深度參與了明初軍事制度的建設,比如對著名的衛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他肯定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功高蓋世,君臣善終
在中國歷史上,能打江山的開國功臣,很多都倒在了坐江山的皇帝手中,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尤其是在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手下,能得善終的功臣更是鳳毛麟角。然而,作為功勞最大、威望最高的徐達,卻是一個例外。
他不僅生前備受尊榮,死后也極盡哀榮,這又是為什么呢?
明朝建立后,徐達被封為魏國公,后來還做到了中書右丞相,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他的幾個女兒,也分別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們,成了燕王妃(后來的永樂皇后)、代王妃和安王妃,是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
![]()
然而,身居如此高位,徐達卻始終保持著異常的低調、謙遜和謹慎。他從不居功自傲,在朱元璋面前,永遠是一副恭恭敬敬、忠心耿耿的樣子。
民間流傳著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有一次朱元璋請徐達喝酒,故意把他灌醉,然后命人將他抬到皇帝自己的床上。徐達酒醒后,發現自己睡在龍榻上,嚇得魂飛魄散,趕緊跑下床,對著皇宮的方向叩頭謝罪,惶恐不已。朱元璋看到他這個反應,非常高興。
關于徐達的死,歷史上也有一段著名的公案。
![]()
正史《明史》記載,徐達晚年鎮守北平,因常年戎馬,積勞成疾,得了背疽,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病逝。但在一些野史筆記中,卻流傳著一個驚悚的說法,說朱元璋在徐達病重時,故意賜給他一只蒸鵝。
因為據說得了背疽的人,最忌諱吃鵝肉,吃了會加速死亡。
徐達去世后,朱元璋悲痛欲絕,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追封他為中山王,謚號“武寧”,并讓他配享太廟,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