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刷朋友圈,一位銀行同業深夜發了張辦公樓的夜景,配文:“連續三個月業績墊底,下周開始要去送快遞了。”
幾秒后,這條狀態悄然消失,想必是領導提醒了什么,銀行人都懂得。
“銀行永遠不會主動裁員,但他們有一百種方法讓你主動離開。”這句在金融圈流傳已久的黑色幽默,正演化成一種系統化的管理機制。
![]()
“末位淘汰制”穿上科學管理的外衣重出江湖,一場無聲的人力優化,正在各大銀行上演。
像行長降為客戶經理,客戶經理降為柜員,柜員淪為快遞員,這套層級遞降的“優化鏈”,既是銀行應對經營壓力的無奈之舉,也成為了無數銀行人的噩夢。
一、銀行為何鐘情“變相裁員”?
表面上看,銀行作為金融穩定的象征,其人力資源策略遠比互聯網公司保守。
然而,在這份保守背后,藏著鮮為人知的現實困境。
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裁員需支付高額經濟補償金。“在銀行,一名五年員工的離職成本約20-30萬元。”這還不包括潛在的勞動糾紛帶來的時間成本與管理精力。
一家銀行擁有數萬員工,直接裁員產生的財務沖擊,將直接侵蝕本就單薄的利潤。
并且,聲譽風險的隱形枷鎖尤為關鍵,銀行經營的核心是信用,而信用建立在公眾信任之上。
![]()
大型銀行一旦裁員,等于向市場承認自己陷入了困境,這種信號可能觸發連鎖反應,從股價下跌到客戶流失,最終波及核心的存款業務。
在金融監管機構眼中,大規模裁員同樣是銀行經營異常的危險信號。
相比之下,通過考核機制讓員工“自主選擇離開”,既保全了各方顏面,又實現了人員流動的目標。
二、 “末位淘汰”的殘酷物語
某銀行的最新考核方案描繪出一條清晰的“下行通道”:
行長考核排名后三,直接降為理財經理或者客戶經理;客戶經理考核墊底,轉為一線營銷柜員;柜員考核不達標,則被委派為投遞員,天天出去送資料和快遞。
具體是哪家銀行就不說了,了解金融體系的朋友都清楚,這套設計的精妙之處在于,它完美規避了法律風險,卻實現了事實上的“不流血優化”。
![]()
從管理崗到營銷崗,從室內到戶外,不僅是工作環境的改變,更是職業身份的剝離,大多數員工會在三個月內因尊嚴盡失而選擇離開。
更糟糕的是考核指標的單一化,多位銀行員工反映,公司實行“唯業績論”,存款、理財、保險銷售成了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
銀行員工還有大量的客戶維護工作和風險管控,但這些在考核中幾乎為零,現在銀行只得到了短期業績,卻失去了長期能力。
根據行業調研顯示,近年來,銀行業的心理咨詢量明顯增加,主要癥狀為焦慮失眠和工作恐懼。
這種無處不在的危機感,恰恰是管理層所期望的現狀,要么拼命留下,要么自動出局。
三、短期業績與長期信任的博弈
銀行推行末位淘汰,表面上是應對經營壓力的理性選擇,但其帶來的副作用正在侵蝕銀行的未來。
當每位員工都為自己的業績排名而戰時,信息共享和團隊協作就成了最先的犧牲品。
![]()
銀行業的本質是信用中介和綜合服務,可內部變成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最終受損的是整體服務能力和客戶體驗。
末位淘汰制天然傾向于可預測的短期業績,而那些需要時間培育的創新業務,成了無人敢碰的燙手山芋。
在這種制度下,優秀員工也在尋找后路,他們看到老同事被“優化”,也會思考自己的未來。
好在,面對日益嚴峻的經營環境,一些銀行已開始探索更可持續的路徑。
平衡計分卡的引入,正在改變唯業績論的弊端,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將客戶滿意度、團隊貢獻、風險管控等難以量化但至關重要的指標納入考核體系。
末位淘汰就像一場沒有贏家的游戲,銀行失去了員工的忠誠,員工失去了工作的尊嚴,最終誰也不是贏家。
![]()
在效率與人性、短期與長遠之間,銀行業需要找到新的平衡點。
若“今天不努力,明天送快遞”成為每個銀行人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則,或許銀行業已經忘記了它經營的不僅是貨幣,更是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