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年頭,不管你有沒有小孩,都會遇到這種事。
看著小孩在陽光下追逐跑,一派歲月靜好;
突然小孩大喊「包的呀臥槽」,把你狠狠創到。
還真不是你遇到的小孩沒人教,老師家長們一聊天,發現你的小孩我的小孩簡直都一樣;
都不像親生的,像被「那咋了」養大的。
你說再不吃飯要涼了,他回你「那咋了」;
你說公共場所不要吵鬧,他回你「那咋了」;
你說這樣會影響別人,他依然「那~咋~了~」。
![]()
是不是拳頭已經硬了?你先別硬。
現在小孩語言不僅匱乏,還很性化。
有老師被四年級小學生造謠「當2+1」。
有博主遇到沒長到自己腰的小孩,指著自己說,就喜歡這樣的「少婦」。
![]()
![]()
![]()
![]()
明明是新造的人,卻裝著惡俗的魂。
大家都忍不住感慨一句「小屁孩從哪學的」。
但咱其實都知道從哪學的。
互聯網短視頻正在批量生產爛梗小孩。
![]()
不光是家長,連一胎哥哥姐姐都說,聽不懂家里小孩說話了。
張嘴閉嘴「大香蕉」「阿媽格拉斯」「耐克鯊」。
很多家長想要理解孩子,就去查這些梗的意思;
結果發現很多梗并沒有意思,只是網上這樣說了他們就原樣學。
![]()
按理來說,他們正是立規矩規范行為的年紀,還有救;
但大人很難跟他們形成有效溝通,不管說什么,他們都會拿爛梗給你懟回去。
語言刻板,貧瘠,堪比只會自動回復的機器人客服。
![]()
![]()
但他們比機器人客服更氣人。
他們的自動回復還會更新迭代,上個月剛不再說「如何呢又能怎」,這個月又學會「受著吧」。
告訴他「我勒個豆」是很過時的爛梗,小孩馬上回一句「我勒個騷剛」。
![]()
而且短視頻內容都很片面,讓孩子和老師家長對立起來。
給好一批中小學老師都搞崩潰了,批評兩句孩子就給大人扣帽子。
停停停!寶子你繼續。
中式教育真窒息,我投訴你。
我遲早逃離原生家庭。
![]()
說不過就貓叫,不是段子,是真的對著老師「喵」。
他們對爛梗的熱情不止掛在嘴上。
作文字數不夠,名人名言都不編了,直接爛梗來湊。
考試遇到不會的,爛梗一鍵作答。
![]()
最要命的是,他們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
爛梗用得太多了,他們已經分不出這和正常說話有什么區別。
![]()
![]()
有人說不用擔心,這些孩子以后考不上大學的,外賣總要有人送。
但網絡爛梗面前,沒有優績主義;
孩子不分成績好壞,都滿嘴爛梗。
學校里不懂爛梗的學生,反而會被同學認為是「小唐人」(形容人是唐氏綜合征患者,通常用來罵人),被霸凌被孤立。
![]()
現在網絡爛梗有了低齡化趨勢。
從初中到小學,從小學到幼兒園,甚至2歲就會,跟羊水連網線了一樣。
人話剛會說兩句,其中一句是「通通通通撒呼啦」,誰看了不頭大。
![]()
![]()
咱怕小孩無意識學一些聽不懂的話,更怕小孩有意識學能聽懂的話。
知道有些梗是性器官的意思,他們也不會感到羞恥。
小男孩指著女性長輩說「大雷小雷」,小女孩嘴里掛著男性生殖器。
![]()
有些黃梗就算成年人都難以啟齒,他們卻可以到處說。
![]()
有些傳統的家長覺得孩子欠收拾,打一頓不行打兩頓。
可是給孩子打到發燒,病好了也還是會說,頂多不在家長面前說。
可取和不可取的教育方法都試了,無力的80后90后家長們,說出了自己曾經最不愛聽的一句話「這一代小孩,是垮掉的一代」。
我們的10后真的沒救了嗎?
![]()
我們反感的不是10后,而是當爛梗到了孩子嘴里,我們才意識到語言環境已經喪失審美。
每一代都曾被上一代質疑,都曾將對新鮮事物的成癮,怪罪在孩子身上。
從前是網游,再往前是武俠小說,現在成了短視頻。
卻很少反思,是誰為他們打造了這樣的成長環境。
這一代小孩和我們確實不一樣。
他們沒有「課間十分鐘」,作業寫到半夜12點;
不要說交朋友,很多小孩連睡眠都不充足。
![]()
父母要被996壓垮,沒有精力陪伴自己的小孩,于是手機和ipad成了電子保姆。
網絡世界很豐富,但那是對成年人來說。
對孩子來說,網絡游戲有未成年防沉迷,寶寶巴士最多看到5歲;
而低門檻好理解的短視頻,成了小孩為數不多的娛樂選擇。
在同樣的年紀里,我們那一代在看動畫片和漫畫。
友情、正義、互幫互助是兒童作品永恒的主題,都來自人類最樸素的價值觀。
2016年新聞說引力波被首次探測到,我們會想起10年前《藍貓淘氣三千問》118集就提到過引力波。
35歲感覺自己一事無成的時候,會想起大耳朵圖圖說:「我不是什么都不會,我會…動耳神功~」
文藝作品也是影響一個人的關鍵,悄悄構建著我們的精神底色。
![]()
而今天的孩子呢?他們并非沒有優質內容可選。
只是算法不斷推送快節奏信息,社交時間被壓縮到三句話就得和小朋友對上暗號;
那些需要耐心與思考的完整敘事,很難穿透限制,抵達他們的世界。
孩子從來都沒變,依然釋放他們的熱情,依然在大街上亂叫。
只是嘴里喊的從絕招「廬山升龍霸」,變成了網絡熱梗「芭比Q了」。
我們的環境曾流行的俠義精神,變成短視頻中的魔性橋段。
童真依然簡單純粹,是他們接觸世界的渠道與內容變了。
如果只是感慨環境不如從前,不過是踩一捧一,為自己吃過好的沾沾自喜。
反思不是終點,而是改變的開始。
我們這一代留給他們的,除了網絡熱梗,還有不知疲倦解答疑問的ai;
還有便捷的交通,可以不止在書本文字中感受世界。
他們的童年相較于我們的童年上限更高,下限也更低。
認識世界本身是一個中性的事情,如何引導他們從中生長出分辨的智慧,才是成年人的責任。
![]()
帶過孩子的都知道,引導孩子,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就算沒收手機,孩子也會被同學感染。
甚至有家長希望讓短視頻和色情影片一個待遇,一封了之。
![]()
我們如此焦慮,也是因為我們比過去更重視教育。
可是,蒙著眼睛也會從指縫里偷看。
與其恐懼爛梗的沖擊,不如帶他們看見更廣闊的真實世界。
去奔跑、去閱讀、去發問、去失敗。
當他們見過足夠多的「面」,自會生長出分辨的智慧。
本文轉載自ONE文藝生活(ID:one_hanhan)。作者:宇宙紫微星,編輯:姜姜,設計:一隻鹿。韓寒主編的ONE·一個文藝閱讀應用官方公眾號,復雜的世界里,一個就夠了。麥子熟了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