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財通社
本應注重合規的券商,卻出現了港股招股書與A股年報數據“打架”的情況。這是咋回事呢?
10月16日,首創證券股份有限公司(601136.SH,簡稱“首創證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沖擊“A+H”上市。
![]()
然而,市場很快發現,其港股招股書披露的三年總收入與A股年報數據相差近32億元。
1
上市節奏緊湊
首創證券成立于2000年2月,總部位于北京,2022年12月登陸上交所。
公司目前由北京市國資委控制,首創集團持股約56.77%,為第一大股東,京投公司和京能集團分別持股17.31%和8.31%。
![]()
從股權結構看,它是北京市屬國企體系中資本市場布局的重要一環。
自7月25日晚官宣赴港上市計劃以來,首創證券推進節奏頗快。8月27日晚,公司披露其H股發行總體方案獲北京市國資委“原則同意”。
8月28日,公司召開職工代表大會,副總經理蔣青峰當選為職工董事;同日原CIO伏勁松離任,由世紀證券原CIO王育峰接任。
10月15日,公司又公告,控股股東首創集團將3.56%的首創證券股份無償劃轉至京投公司,進一步強化北京市屬資本內部聯動。
10月16日,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10月24日獲中國證監會接收備案。
從安排看,本次IPO由中信證券、中國銀河國際、中信建投國際及中銀國際四家機構擔任聯席保薦人。
若成功上市,首創證券將成為業內第14家實現“A+H”兩地上市的券商。
據招股書披露,2022年至2024年,首創證券總收入分別約為25.37億元、29.79億元和36.02億元,三年合計91.1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9.2%。
同期歸母凈利潤約為5.55億元、7.01億元和9.8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3.2%,三年利潤總計22.41億元。
2025年上半年,公司錄得總收入約18.55億元,凈利潤約4.90億元。
首創證券業務結構方面,主要分為四類:資產管理類、投資類、投資銀行類和財富管理類。
資管與投資類業務構成公司核心收入,合計收入占比從2022年的63.9%,升至2023年的68.3%,再增至2024年的72.9%。
![]()
截圖自首創證券港股招股書
同時,財富管理業務收入占比則從2022年的27.9%逐步降至2024年的17.2%,投行業務收入占比則長期在6%及以下。
上述財務結構,在中型券商中較為典型。投行業務資源集中于頭部機構,中小券商只能依靠資管及自營投資等業務保持盈利。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證券行業前十大券商收入占行業總額約70%,另外的140家只占了三成左右。
首創證券憑借資管及投資類業務優勢,在42家A股上市券商中,2024年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及扣非ROE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七。
2
年報與招股書數據“打架”?
市場注意到,首創證券港股招股書披露的三年總收入為91.18億元,而A股年報同期合計營收僅59.33億元,相差31.85億元。
類似問題也出現在公司2025年中期數據上。A股半年報顯示營收約為12.84億元,而招股書披露約為18.55億元,差距達5.71億元。
兩份財務報告中,歸母凈利潤幾乎一致,唯獨收入存在明顯差距,引發投資者質疑。
據新浪證券10月24日消息,公司回應稱,差異主要源于不同的會計準則:港股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而A股使用中國企業會計準則(CAS)。
在IFRS口徑下,傭金及手續費支出與利息支出列為費用,而在CAS口徑下需從收入中扣減,從而導致港股報表收入更高。
以2024年為例,港股招股書列示收入36.02億元,而A股年報披露24.18億元,相差11.84億元。
![]()
截圖自首創證券港股招股書
經拆解,年報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13.59億元,而招股書列示傭金及手續費支出為4.80億元,兩者加起來則與招股書中18.39億元的傭金及手續費收入相吻合。
同時,年報中利息凈收入為-9488.71萬元,而招股書列示利息支出為7.04億元,兩者加起來與招股書中6.10億元的利息收入大致吻合。
![]()
截圖自首創證券2024年年報
上述傭金及手續費支出和利息支出,加起來是11.84億元,正好與11.84億元的收入差額吻合。
換言之,這場數據“打架”實則是兩套準則下的會計口徑差異,并非財務造假或虛增收入。
不過,數據差異仍揭示了公司信息披露管理的敏感性。兩地口徑并存,若未及時解釋,容易造成誤判。
據悉,在滬市上市公司2024至2025年度信息披露工作評價中,30家上市券商及券商主體接受了考核。
上交所10月24日公布的評價結果顯示,首創證券是獲B類評價的18家券商之一。
這一評級雖屬中等,但也提醒公司在信息披露工作中仍有進步空間。
根據招股書,首創證券擬將IPO募集資金用于支持投資、投行以及財富管理業務等,補充營運資金及IT投入。
3
結語
從財務數據“打架”到會計口徑澄清,首創證券的港股之路雖經歷些許風波,但并未偏離主線。
對于一家市值586億元的中型國資券商而言,登陸港股除融資外,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接軌國際監管體系與定價機制,提升國際影響力。
隨著“A+H”雙資本平臺的打通,首創證券能否借此強化核心業務、突破投行業務瓶頸,最終在激烈的券商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仍待時間驗證。
深藍財經新媒體集群發源于深藍財經記者社區,已有15年歷史,是國內知名財經新媒體,旗下賬號關注中國最具價值公司、前沿行業發展、新興區域經濟,為投資者、上市公司高管、中產階級提供價值內容,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