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發黃的銅印,一塊刻著漢字的墓碑,一串綠銹斑駁的刀幣,悄然擺在了韓國首爾大學金在吉教授的講臺上。
一位韓國學者,冒著被口誅筆伐的風險,公開挑戰本國主流歷史敘事,金在吉教授直言不諱:“翻開我們的族譜往上數,老家可能就在中國。”
![]()
別看他說的令韓國人匪夷所思,但卻是帶著“證據”來的。
第一件證物,是那塊刻著“樂浪太守印”的銅印。他解釋道,這可不是普通的古董,而是經文物部門認證的西漢官方官印。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掉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郡。而樂浪郡隸屬于漢帝國中央,由中原派遣官員駐守,實行漢制管理。
![]()
而這是其一緊跟展示的第二件證物是劉茂墓碑。墓主人劉茂是西漢朝廷命官,曾任會稽、南陽、樂浪三郡太守,碑文明確記載他“卒于平壤”。
“如果朝鮮半島自古就是獨立文明,怎么會允許漢朝官員在此立碑落戶?”金在吉反問現場觀眾。
第三樣鐵證是流通貨幣,戰國刀幣。這些刻著燕國標記的刀幣在韓國全羅南道的古墓群中出土。“貨幣在哪兒流通,哪里就脫不了母體文明的根。”金在吉表達的直白。
![]()
別說金在吉表達的直接,無獨有偶,韓國檀國大學生物系教授金旭從遺傳學角度得出了類似結論。他對185名沒有血緣關系的韓國人進行了基因分析,結果顯示:10名韓國人中有4人的堿基序列與中國中原地區的農民相似。
金旭教授在其研究文章中寫道:“我們用人類學系統分類的方法對這些韓國人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韓國人與中國漢族接近。”這一結論也印證了歷史學家此前所說的“高句麗一族在唐朝時被中國所同化”的觀點。
更引人注目的是,2021年11月《自然》雜志發表的封面文章支持了這些發現。由語言學家、考古學家和遺傳學家合作的交叉學科研究指出,日語、韓語、蒙古語等都起源于中國北方地區。
![]()
那這中韓之間到底“有沒有關系”?
從歷史文獻來看,中韓之間的淵源更為悠久。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滅衛氏朝鮮,在原地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
而此后一直到西晉末年約四百年的時間,朝鮮都為中國郡縣。
![]()
緊跟公元313年,高句麗侵入樂浪,不久百濟、新羅也相繼崛起,開啟半島上的三國時代,中國與半島才開始有內外之別。
即使是在朝鮮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朝鮮”二字取“國在東方,朝日鮮明”之意。
甚至在李氏朝鮮五百多年間,一直以繼承箕子正統自居,不但以明朝皇帝年號紀年,而且在政治體制、科舉、律令、禮儀文化等方面無不模仿明朝。
![]()
且這歷史上朝鮮半島的知識分子在書寫時使用的是漢字,出現了發音與書寫不一致的現象。從語言學上來講,韓語屬于膠著型語言,漢語屬于孤立型語言,差別很大。
朝鮮王朝世宗李祹時,因為漢字繁復,不便普通民眾學習,命人創制諺文,卻遭到了文武士大夫的強烈反對。
世宗仍在宮中設立了諺文局,任命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等儒臣創制諺文。他們在研究半島語音的基礎上,參考中國韻書、漢字基本筆畫和其他語言字形結構,于1443年公布了包括28個字母在內的“訓民正音”,使半島真正擁有了本民族自己的文字。
![]()
這也是為何讓金在吉教授驚嘆的原因之一,因其在研究中走訪了數十處新羅古墓,發現一個驚人現象:這些古墓陪葬物品里,90%以上都刻著漢字!
不出所料,金在吉教授的研究成果在韓國國內引發了激烈反響。許多韓國民眾指責他“別有用心”,甚至有人稱其為“學術叛徒”。
然而,在批評聲中,金在吉保持了學者的從容:“真正的強國,人們并不會因為它不好的歷史而看輕他。”
![]()
他以美國曾屬英國、法國曾被德國占領為例,說明客觀對待歷史不會損害國家尊嚴。
另外在韓國,關于祖先起源的問題爭議頗多。此前最被普遍認同的說法是,韓國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認。
這一觀點的認證,主要從考古、生活習慣、性格、語言等各個方面得出。韓國人作風豪放,喝酒吃肉不在話下,這些飲食習慣與作風與早前的游牧民族相似。
![]()
但金在吉教授列舉的證據,甚至如今走在首爾街頭,隨處可見的漢字牌匾,朝鮮王朝的官制禮法,帶著明顯的大明遺風,就連人們口中的韓語,也摻雜著過半的漢字詞源。這些日常細節,卻是讓他直覺這段中韓之間無法割裂的歷史。
只得說,歷史便是歷史,再退一步,韓國如今也難抵中國文化是韓國“母文化”的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