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隊那個水庫啥時候能清淤?”“我們莊能不能也建一個文化廣場?”“村里道路什么時候能夠造升級?”每逢農閑時間,晚飯后,五河縣大鞏山腳下的蔣莊村內,“鄉村夜話”都會準時開場。村委會、文化廣場或是村民家中,蚌埠市檢察院選派鄉村振興工作隊第一書記凌應干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與村民話家長里短,聊田頭村事,談惠民政策,在傾聽群眾意見建議的同時,也回應群眾關切的問題。
五河縣小溪鎮蔣莊村是該縣最偏遠的行政村之一。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雖然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鄉村治理、公共服務、文化建設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傳統治理模式下,村‘兩委’與村民之間,時間難同步,訴求難表達,共識難凝聚,亟需搭建一個表達意見的平臺,讓大家都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凌應干說,村“兩委”和工作隊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鄉村夜話”形式定期舉辦村民座談會,不僅增強了村民間溝通交流,也提升了大家對村務的參與度與知曉率,促進了村“兩委”、工作隊與村民的良性互動。
“鄉村夜話”話什么?怎能話?作為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每次“鄉村夜話”開始前,凌應干都會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深入了解村民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和關注問題,再依據調研結果設定核心議題。
“村民在夜話中提出灌溉難問題,村‘兩委’和工作隊積極爭取水利項目,投入32萬元修建了攔水壩,解決了1200余畝良田灌溉難題。”凌應干介紹,為了提高“鄉村夜話”的知曉度,讓村民都參與進來,蔣莊村通過村廣播、微信群、宣傳海報等多渠道宣傳,同時還設立意見箱,為不便公開表達的村民提供發聲渠道,確保一個聲音不落下。
群眾從“被動知”變成“主動說”,村干部主動聽政于民、聽需于民、聽計于民。截至目前,蔣莊村已開展“鄉村夜話”53場,不僅拉近了干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更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大量矛盾糾紛被發現在早、化解在小、解決在萌芽狀態,有效促進了鄉村和諧穩定,蔣莊村獲評“五河縣平安建設示范村”榮譽稱號。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核心是人。作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生力軍”,凌應干帶領駐村工作隊,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工作大局,與村“兩委”分工協作,在建強村黨組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培育鄉村精神文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等方面持續發力。
蔣莊村推動優化產業結構,從單一的“小麥+花生”傳統種植模式,到形成“林果種植+林下養殖+鄉村旅游”等立體產業體系,獲得五河縣“農業特色產業十強村”榮譽稱號。通過大力發展鄉村車間、蔬菜大棚、光伏電站等項目,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2020年的20萬元增長至2024年的127萬元,連續兩年獲得五河縣“集體經濟發展十強村”。
在凌應干的溝通下,蚌埠市檢察院協調五河縣檢察院、五河縣交通運輸局等單位,多次召開幫扶單位聯席會議,幫助該村修建水壩、新建道路、安裝路燈;會同農工黨蚌埠市委以及蚌埠市第一、二、三人民醫院等,為村民開展義診活動。
為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凌應干和村“兩委”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創建“鄉村大舞臺”服務模式,每周兩天定期開展廣場舞、卡拉OK等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加強群眾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文娛活動吸引人氣、促進情感。2024年,該村累計舉辦“鄉村大舞臺”活動26余場,參與村民超 6900人次,村文化廣場成為人氣聚集地。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是來為群眾服務的,是來帶領群眾致富的。”凌應干說,“我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不輕,所以要做到從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貼近、行動上深入,努力走出一條黨建強、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新路子,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吳媛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