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騰訊研究院
作者 | 鄧培山、王煥超
這是一個信息悖論的時代。
我們能在一秒鐘內追蹤到千里之外的國際糾紛,即時獲知國外市場的最新動態,甚至能看到太空探索傳回的最新影像。然而,對所處的城市、街道乃至小區,對那些足以影響我們切身生活體驗的本地新聞資訊,我們卻可能一無所知。
在這個信息過剩的洪流中,我們對遠方的熱點如數家珍,但卻離“附近”越來越遠。
這并非偶然。在過去二十年,互聯網和算法的浪潮幾乎重塑了媒體版圖。大眾的注意力更多被全國性、全球性的熱點新聞所捕獲,而曾經作為“地方神經中樞”的地方報紙、電臺和電視臺,廣告收入與影響力同步急劇下降。其結果是,大量地方媒體停刊或轉型,地方媒體人才持續流失。
以美國為例,過去15年,美國失去了2100多份報紙,這使2004年初擁有本地新聞媒體的1800個社區,在2020年初已經沒有任何報紙。即便是幸存的6700份報紙,許多也早已成為“幽靈報紙”:只有原來的“外殼”,但新聞編輯室的采編人員和報紙讀者數量都大大減少。有學術評論稱,這些社區和居民,陷入了“新聞荒漠” (news desert) 之中。
而在中國,曾經風光無限的都市報媒體經歷了“黃金十年”后迅速衰退,許多報紙的發行量和廣告收入斷崖式下跌,導致休刊、合并或大幅裁員。即便許多地方媒體努力向新媒體轉型,但其核心的本地新聞采編力量也在不斷削弱。
當人們普遍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到來,將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會用自動生成的內容徹底淹沒僅存的本地新聞時,一個反直覺的趨勢正在悄然浮現:AI的局限性,恰恰為本地化新聞的價值重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AI的盲區:
算法無法抵達的“最后一公里”
要理解本地新聞的機遇,首先必須看清當前AI技術,尤其是大語言模型 (LLM) 的天然“盲區”。這并非技術缺陷,而是由數據、時效和信任這三個維度決定的結構性困境。
第一點,也是最根本的限制,在于AI的“飲食結構”。LLM的強大,源于它對海量公開互聯網數據的抓取和學習。然而,這個龐大的數據集本身就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宏大敘事偏好”。它偏愛那些被廣泛索引、高頻討論的全球性議題、全國性資訊和標準化信息,而那些構成我們日常生活基礎的本地化信息,則大多處于其視野之外。
想象一下,一個街道辦事處的會議紀要、地方政府網站上掛出的PDF格式規劃公示、社區活動中心的活動安排、業主委員會關于停車費的激烈辯論……這些信息往往以非結構化、未被充分數字化的形式散落在各個角落。
它們是社區的“暗物質”,對于依賴全國乃至全球新聞材料和百科知識進行訓練的AI來說,這些信息既稀缺又難以消化。
AI或許能告訴你《紐約時報》關于中美關系的最新評論,但它幾乎不可能知道你家門口那條路為什么修了半年還沒完工。更不用說,許多地方社群擁有自己獨特的方言、行話和文化背景,這些微妙的語境是AI難以理解和準確表達的。
其次是時效性的延遲。本地新聞的生命力在于其即時性和實用性——突發的道路封閉、社區的尋人啟事、本地球隊的關鍵比賽結果、今晚可能影響出行的暴雨預警。這些信息的價值以“小時”甚至“分鐘”為單位計算。而主流的LLM大多存在“知識截止日期”,它們的知識庫并非實時更新。即便模型能夠聯網搜索,也往往是對二手信息的整合,缺乏第一時間的核實與深度挖掘。
![]()
當AI試圖生成關于剛剛發生的本地事件的報道時,它極易產生“幻覺”,或提供已經過時的信息,這在新聞領域是致命的。本地新聞的核心恰在“此時此地”,而AI的運行邏輯決定了它在這一點上永遠慢半拍。
最關鍵的,還是信任的缺失。新聞的本質是一種基于信任的關系,尤其是在本地層面。一個優秀的本地記者,其價值,絕不僅僅是信息的轉述者。他/她是社區的一員,是你可能在超市里遇到的鄰居。他/她通過長年累月的深耕,與社區成員建立起復雜而穩固的信源網絡。這種信任是通過無數次面對面的交談、一場場深入社區的采訪建立起來的。
AI沒有“朋友”,無法進行實地采訪,無法捕捉到受訪者一個猶豫的眼神或是一聲無奈的嘆息。AI可以總結“發生了什么” (what) ,但很難解釋事件背后盤根錯節的歷史、人際關系和社區情感,即“為什么會這樣” ( w hy) 。例如,為什么一個看似簡單的老舊小區改造計劃,會引發整個社區如此大的爭議?答案可能隱藏在幾十年的鄰里變遷、不同群體間的微妙關系以及人們對“家園”的復雜情感中。
這種深度的洞察力、同理心和判斷力,正是人類記者無可替代的核心價值,也是AI難以編碼的靈魂。
需求的回歸與本地新聞的價值重估
AI的局限性為本地新聞留下了生存空間,而社會和受眾需求的變化,則正在將這片空間變成一片沃土。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宏大敘事和全球化信息轟炸后,人們正重新發現身邊“小而美”的價值。
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媒體機構,在商業模式的驅動下,天然地傾向于追求規模效應。它們聚焦于那些能吸引最多眼球、帶來最大流量的議題——國際沖突、宏觀政策、名人八卦。這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燈下黑”區域:數以億計的人們真正關心的、與他們日常生活福祉息息相關的話題被系統性地忽視了。
“門口的公園什么時候能建好?”“我孩子的學區劃片今年有哪些變化?”“附近那家新開的網紅餐廳味道如何?”“本地新出臺的人才引進政策對我有什么影響?”這些問題,構成了普通人生活的核心關切,卻恰恰是全國性媒體的報道盲區。這個巨大的內容缺口,正是本地新聞價值得以回歸的根基。
更深層次的,是對社區認同和歸屬感的強烈渴求。在日益原子化和數字化的現代社會,人們之間的物理連接和情感紐帶正在變弱。本地新聞,在某種程度上正扮演著社區“粘合劑”的角色。它通過設置共同的議程,讓本地居民們關注同樣的問題,討論同樣的話題。
![]()
在這個過程中,它不僅僅是在傳遞信息,更是在促進公民參與,提醒每個人:你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你恰恰是這個社區的一部分,你的聲音和行動至關重要。這種由共同敘事構建起來的身份認同和社區聯系,是抵御社會疏離感、重建公共生活的重要力量。在虛假信息泛濫的今天,一個值得信賴的本地新聞源,更是社區抵御謠言、凝聚共識的壓艙石。
與此同時,新一代的本地新聞正在完成一次重要的角色蛻變——從單純的“新聞報道者”,進化為多元的“社區服務者”。它不再僅僅告訴你昨天發生了什么,更致力于幫助你解決今天和明天的問題。它可以是一份實用的生活指南,為你提供周末的本地活動日歷、政府福利的申請流程、應對極端天氣的避險指南。這種服務屬性,讓本地新聞的價值變得具體、可感,也為其贏得了無可替代的忠誠度。
本地新聞的未來
本地新聞的未來,并非是一場排斥AI的復古運動,而是一場擁抱技術、重塑價值的變革。
對于本地新聞來說,AI也并非威脅。在實踐中, AI的應用意味著將記者從繁重、重復的案頭工作中解放出來。例如,國內一些地方媒體正在嘗試利用AI工具,自動處理和分析海量的、格式不一的政府公開文件和會議記錄,從中發現值得跟進的新聞線索,然后交給記者去進行真正的調查和采訪。
AI可以用于自動轉錄數小時的采訪錄音,可以在幾分鐘內總結長達百頁的政府報告,可以從招投標信息中發現異常模式,甚至可以根據受眾偏好為不同平臺自動生成不同風格的摘要和標題。這一切,都極大地提升了新聞生產的效率,讓規模有限的本地新聞團隊能夠將寶貴的精力,投入到建立人際關系、進行深度調查和創作觸動人心的故事這些AI無法勝任的高價值工作中。
![]()
技術的賦能,必然伴隨著商業模式的深刻演變。本地新聞未來的生存之道,或許就在于與核心受眾建立更深、更牢固的連接,并讓他們心甘情愿地為獨特的價值付費。
小而美”將成為一種主流形態。專注于某個特定城市 、某個特定區縣,甚至某個垂直領域 (如本地教育、房地產、美食) 的高度精準的微信公眾號,正在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模式。
它們不求廣度,但求深度,致力于成為該領域最權威、最不可或缺的信息源。此外,基于社群的會員制和知識付費也日益興起,它們通過提供獨家的深度分析、數據服務和線下社群活動,吸引最忠實的讀者成為“共建者”,而不僅僅是“消費者”。同時,一些帶有公益屬性的本地新媒體項目也在探索更多可能性。
最終,未來的本地新聞機構將重塑自己的生態位。它將不再僅僅是一個內容的生產者,而是一個社區的“信息樞紐”和“連接中心”。它可以是本地線上社區論壇的管理者,是線下公共議題討論會的組織者,是本地廣播和視頻節目的創作者。
在一個信息愈發真假難辨的世界里,一個值得信賴的本地新聞品牌,將成為居民獲取可靠信息、進行理性討論、參與社區生活的首選入口。它的價值,將通過其在社區中建立的信任和發揮的作用來衡量,而非簡單的流量數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