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9月“小非農”(ADP私人部門就業數據)顯示,當月私人部門就業減少3.2萬人,反映出美國就業市場新增動力持續減弱。
ADP在報告中提及,其已基于2024年全年數據完成年度初步審核,結論明確:“各行業就業崗位創造普遍失去動力”,即整體就業市場呈收縮態勢。
![]()
ADP首席經濟學家表示,盡管美國二季度經濟增長表現強勁,但此次就業數據進一步印證了勞動力市場的疲軟趨勢——當前美國雇主的招聘態度已明顯轉向謹慎,就業崗位創造能力顯著下降。
從同步公布的職位空缺數據來看,美國職位空缺數已進入持續下行通道,關鍵指標“求職者崗位比”(即每個求職者對應的職位空缺數)已降至0.987,意味著平均1名求職者可選擇的崗位不足1個。
![]()
回溯歷史,2021年該指標峰值時,1名求職者對應2個崗位,就業市場處于“供小于求”的寬松狀態;而當前“供大于求”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需注意的是,此次ADP數據呈現明顯的企業規模分化:僅500人以上的大企業當月新增就業3.3萬人,其余規模企業均出現就業減少或新增放緩——11-19人規模的小企業減少1.9萬個崗位,20-49人規模企業減少2.1萬個崗位,50-249人規模企業減少1.1萬個崗位,250-499人規模企業減少900個崗位。
![]()
這種分化背后的風險在于:當職位空缺數降至低位時,大企業新增崗位難以吸納市場中“自然新陳代謝”產生的失業人群(如正常離職、合同到期未續約等)。
這意味著,無需發生大規模裁員,僅通過“崗位新增不足”與“自然失業”的疊加,就可能推動美國失業率持續攀升。
以2022-2023年為例,當時科技行業雖出現大規模裁員,但因“求職者崗位比”維持在1.5以上,市場仍能快速吸納失業人群,失業率未出現顯著波動。
而當前崗位供給不足的背景下,這一緩沖空間已消失,且部分職位空缺還存在“虛假招聘”情況,實際有效崗位數量或更低,未來失業率上升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此外,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構建的“職位空缺率-失業率”模型(即貝弗里奇曲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
該模型顯示,2000年以來,當職位空缺率下降到特定閾值后,曲線會明顯右移——即崗位需求減少時,即便沒有額外裁員,僅依靠市場自然失業,也會直接推高失業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