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宣稱奪取近3500平方公里領土,烏軍面臨兵力枯竭、后勤崩塌等多重危機。西方雖加大軍援,但俄軍持續攻勢下,烏克蘭能否撐過下一個作戰季?西方強力軍援又能否扭轉敗局,還是僅延緩不可避免的結局?
近日,俄軍參謀總長格拉西莫夫通報了俄軍今年夏季攻勢的戰果,在夏季攻勢中,俄軍拿下了149個定居點和3500平方公里土地,在蘇梅、哈爾科夫等地建起了“緩沖安全區”,頓涅茨克、扎波羅熱方向也接連告破。
而最關鍵的紅軍城戰役也已經接近尾聲,俄軍自信的認為,能在12月底徹底拿下這里。
![]()
和之前的戰術有所不同,俄軍不再追求閃電式的攻城略地,而是轉為多點施壓、穩步蠶食。持續不斷地消耗烏克蘭的兵力、裝備與后勤耐力。
俄軍不斷向前推進,還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烏軍的兵力已經枯竭了。《俄羅斯RT》發文稱,光是2025年前三個季度,烏克蘭檢察總署立案的逃兵案件就超過16萬起,比開戰以來的總和還多出三分之一。
這是什么概念?前線部隊每個月凈損失高達1萬到1.5萬人,而且走的多是經驗豐富的老兵,補進來的卻是訓練不足、身體素質堪憂的新兵。人不夠,仗怎么打?
烏軍的問題已經不是某個環節出故障,而是系統性的崩壞。
這還不算完,烏軍曾經引以為傲的無人機防線,如今也因為操作員短缺、維護跟不上,正在逐漸失效。
而在頓涅茨克方向,波克羅夫斯克這個后勤樞紐一旦失守,烏軍就不得不從庫皮揚斯克、紅利曼、扎波羅熱等地抽調預備隊去填坑,但是結果必然是全線吃緊,防線像撕破的漁網一樣,這里補上那里又漏。
![]()
你可能會問,西方不是還在大力援助嗎?是,英國剛宣布要給5000枚導彈,瑞典準備賣150架“鷹獅E”戰機,歐盟也在籌備1400億歐元的援助計劃。
但這些裝備,真能堵住烏克蘭的“人力窟窿”嗎?再先進的戰機也需要熟練的飛行員,再智能的導彈也需要穩定的操作班組。在人手嚴重不足、訓練周期極短的現實下,這些武器到底能發揮幾成威力?這是個無情的悖論。
更諷刺的是,烏克蘭今年發起的庫爾斯克突襲,雖然一度贏得國際喝彩,如今看來卻像是一場代價高昂的“戰略豪賭”,它消耗了烏軍本已捉襟見肘的精銳力量和珍貴裝備,導致其他防線加速松動。
那么,接下來烏克蘭能否撐過下一個作戰季?
從普京近期的動作來看,他不再留有余地,而是直接對烏克蘭的能源基礎設施、國防企業發動大規模轟炸。
據央視新聞報道稱,10月24日至25日凌晨,俄軍向烏克蘭境內打出9枚“伊斯坎德爾-M”導彈和62架無人機,目標明確,就是要癱瘓烏克蘭的電力、能源,以及戰爭持續力。
![]()
俄羅斯不再急于談判,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在戰場上拿到所有想要的籌碼。頓巴斯是底線,其他土地可以談,但前提是烏克蘭必須接受現實。
如果不接受?那就繼續打,打到烏克蘭撐不住為止。而每多打一天,俄羅斯未來開出的條件就可能更苛刻一分。
澤連斯基不愿意放棄土地,甚至還期盼著領土完整、俄羅斯撤軍,加入北約獲得安全保障這些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歐洲國家雖然出臺12點和平計劃,又是送軍援,又是威脅俄羅斯要加大制裁,目的就是為了讓俄羅斯妥協。
但西方強力軍援不可能扭轉敗局,充其量是延緩不可避免的結局。
烏克蘭已經陷入了一個“戰爭死循環”:越打,人越少;人越少,就越要征兵;征兵越狠,社會反彈越大,經濟越垮。
如今冬季已至,能源系統在俄軍持續打擊下脆弱不堪,供暖和供電不僅是民生問題,更是士氣問題、存亡問題。去年冬天俄軍測試的“脈沖式打擊”如果今年再來一輪,后果不堪設想。
![]()
所以,接下來會怎樣?
不少分析認為,2025年冬末春初可能會迎來一場決戰。即便烏克蘭能勉強扛住這一波,只要它走不出“失血,征兵,崩潰”這個循環,最終的結局就很難改變。俄羅斯的攻勢或許會放緩,但不會停止。
戰爭打到這個份上,早已不再是“誰能贏”的問題,而是“烏克蘭還能撐多久”的問題。從戰場到談判桌,從兵力到民心,這個國家正在經歷一場系統性的衰竭。
而我們所能看到的每一則戰報、每一次轟炸,都是俄羅斯的戰斗決心。而歐洲的每一批援助,不過是在加速烏克蘭的衰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