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觀點指出,中國空軍的裝備體系更新換代極為迅速。在五代半殲 - 20A開啟量產進程后,殲 - 20似乎正逐漸走向邊緣化,甚至有觀點戲稱其要去承擔一些“雜活”了。
時間回溯到2011年1月11日,當時有人目睹官方在拍攝殲 - 20首飛的場景。大家心里都在琢磨,究竟何時能看到官方正式發布的這些影像資料。沒想到,這一等就是漫長的14年。直到最近,官方才正式發布了殲 - 20首飛的影像。在這14年里,中國的空中力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殲 - 20也似乎開始顯得有些“落后”了。
![]()
有人認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便是殲 - 20曾出現過外掛8枚遠程空空導彈的“野獸模式”。這種看法的依據在于,外掛8枚導彈意味著要舍棄一部分隱身性能,轉而充當類似“炸彈卡車”的角色。為了佐證這一觀點,他們還舉了一個例子:當初我們剛引進雙座的蘇 - 30MKK時,由于當時先進的空優戰機十分稀缺,蘇 - 30MKK僅僅依靠R77導彈,就成為了頭號的空戰主力。
然而,當我們以殲 - 20為首的空軍擁有了“三巨頭”之后,蘇 - 30MKK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成為了以空地、空海打擊為主的作戰飛機。這表明,只有更為尖端的戰機,才有資格去執行最為關鍵的對空作戰任務,其余所有型號的戰機,本質上其實都是起到輔助作用。
![]()
當然,目前五代半的殲 - 20產量尚未達到理想水平,配套的作戰體系也還不夠健全。所以,殲 - 20不可能全部退出歷史舞臺。但在裝備快速迭代的大趨勢下,早期裝備的并非完全體的殲 - 20,可能就需要考慮如何融入新的作戰生態了。
就拿殲 - 20的“野獸模式”來說,雖然看上去威風凜凜,但實際上在實戰中可能很難派上用場,實戰價值相對較低。這更像是空軍進行的一種測試,目的是摸索殲 - 20的新定位。因此,殲 - 20“野獸模式”的出現,或許意味著它即將失去頂尖戰機的地位,開始作為輔助平臺來使用。當作戰場景中出現非隱身戰場時,殲 - 20就可以放開手腳,能裝多少、能掛多少導彈就盡量掛載,甚至還可以增強對地對海的打擊能力。
![]()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以殲 - 20出現“野獸模式”為依據得出的結論,未必準確,最多只能當作一種推測。我們來看,即便是處于非完全狀態的殲 - 20,放在全世界范圍內,那也是頂級的存在。就像在航展上,連個機棚待遇都沒有的殲 - 10C,走出國門后就能一次“干掉”3架陣風戰機。
在我們這里已經不再是主力的戰機,走到世界上依然是強悍的代名詞,這只能說明中國的空軍實力太強大了。
![]()
據說,在2011年殲 - 20剛面世的時候,有一位來自海峽對岸(臺灣地區)的退役高級軍官,一聽到這個消息特別激動,他說:“我們中國人也有匿蹤戰機了。”這話要是真的,聽起來真讓人百感交集。2011年,殲 - 20帶著我們的期望,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激動和自豪。
再看看如今的殲 - 20,它真有可能很快就從備受矚目的“小甜甜”變成“牛夫人”了。這多少讓人感到有些感慨,但更多的,是欣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