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再次明確發(fā)文:嚴禁手機進入課堂。
有人說:“中職生自律性差,管不住。” 有人說:“一刀切太武斷,手機也是學習工具。” 但今天,我們想探討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中職學校如何將這條規(guī)定,從一紙冷冰冰的公文,變成一場有溫度、有深度、甚至能改變學生未來的教育實踐?
![]()
一、 為何中職課堂的“手機之爭”更為激烈?
我們首先要理解中職生的“特殊性”。
- 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中職課堂并非全是理論課,大量的實訓、小組項目、線上資源查閱,似乎都離不開手機。如何界定“學習使用”與“娛樂分心”?
- “破窗效應”的擔憂:一個學生玩,可能會帶動一片。本就對理論學習感到吃力的學生,更容易在手機里尋找即時快感和逃避。
- 情感聯(lián)結(jié)的替代品:許多學生將手機視為最重要的社交和娛樂工具,強行剝離,可能引發(fā)強烈的抵觸情緒,處理不當會激化師生矛盾。
二、 管理落地,關(guān)鍵不在“堵”而在“疏”:一部手機的“一生”
成功的手機管理,絕不是在上課時從學生口袋里粗暴地“奪”走,而是在校園里為手機規(guī)劃好一條清晰的“動線”。
- 入學第一步:統(tǒng)一共識,簽訂“契約”
在新生入學時,召開主題班會,不是“宣讀禁令”,而是共同討論“手機對我們的利與弊”。讓學生自己說出沉迷手機的危害,并共同制定《班級手機使用公約》。這份公約,是師生共同簽署的“契約”,而不是學校單方面的“命令”。 - 入班第一關(guān):溫馨的“手機休息站”
每個教室門口,設置一個帶編號的透明手機收納袋或存放箱。給它起個溫暖的名字——“知識加油站”、“注意力寄存處”。上課前十分鐘,學生們像打卡一樣,自覺將手機調(diào)至靜音,放入屬于自己的“小家”。這個過程,培養(yǎng)的是一種儀式感和自律精神。 - 課堂主陣地:用精彩的課堂“打敗”手機
這是最核心的一環(huán)!為什么學生寧愿玩手機也不聽課?因為手機比課堂更有趣。中職教育的優(yōu)勢在于實踐性 - 讓實訓課“硬核”起來:在機床旁、在操作臺、在烹飪灶前,學生的雙手被占用,注意力被任務吸引,手機自然沒了市場。
- 讓理論課“鮮活”起來:采用項目式教學、情景模擬、小組競賽。當課堂變成一場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旅程,手機的吸引力自然會下降。老師,您才是課堂的“第一責任人”。
- 課余調(diào)節(jié)劑:提供“無手機”的快樂
學校需要創(chuàng)造更多不依賴手機的集體活動:籃球賽、電競社(在固定時間地點)、技能比拼、讀書會……讓學生發(fā)現(xiàn),放下手機,現(xiàn)實世界的友誼和成就感和更真實、更熱烈。
三、 共鳴與思考:我們最終在守護什么?
這場關(guān)于手機的管理,表面上是管理一個物件,本質(zhì)上是一場關(guān)于注意力、自律與未來競爭力的爭奪戰(zhàn)。
我們想對學生們說:學校不是在剝奪你的快樂,而是想幫你奪回被算法“綁架”的時間和注意力。你今天練就的嫻熟技能、養(yǎng)成的專注品格,才是未來職場你最硬的“通貨”。
我們想對老師們說:請將這次挑戰(zhàn)視為革新教學的契機。當我們的課堂足夠有魅力,手機就不再是敵人。
我們想對家長們說:請與學校并肩作戰(zhàn)。在家中也創(chuàng)造“無手機”的溫馨時光,您的理解與配合,是規(guī)則落地的最后一塊拼圖。
一位中職校長曾說:“我們收上來的不是手機,是學生渙散的心;我們還回去的,不僅是手機,更是一份學會自我管理的信心。”
教育部的規(guī)定,劃下了一道清晰的底線。而如何在這道底線上,構(gòu)建起一個理解、信任、共同成長的育人空間,則需要每一位中職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學生和家長的智慧與努力。
這不僅僅是一次管理,更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救贖——救贖被碎片信息淹沒的專注力,救贖被虛擬社交沖淡的師生情,救贖每一個本應閃閃發(fā)光的青春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