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開啟亞洲行期間,中美經貿談判傳出框架性協議的消息。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采訪中著重強調了協議里對美國有利的內容,字里行間透著“成果顯著”的意味。
但只要仔細拆解就會發現,這份協議看似是雙方各取所需,實則藏著中美兩國完全不同的戰略考量。
最明顯的調性就是美國盯著眼前的短期利益,中國則在為長期發展鋪路。
那這次亞洲行會給中美帶來怎樣的機遇?美國之前的100%關稅威脅會落實嗎?
![]()
貝森特提到的協議內容,幾乎都是美國希望中國配合的事,每一件背后都藏著美國當下的現實壓力。
排在首位的就是關稅問題,原本美國計劃在11月1日對中國商品加征100%的報復性關稅,現在暫時擱置了。
這看起來是美國釋放的“善意”,但本質上是美國扛不住關稅帶來的反噬。
此前加征的關稅已經讓美國國內物價上漲,不少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企業成本激增,要是再疊加100%的關稅,不僅企業扛不住,消費者也會怨聲載道。
接著就是美國最眼紅的稀土,中國之前收緊了稀土出口管制,哪怕美國企業只用0.01%的中國稀土,都得報備審批。
![]()
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和軍工產業根本離不開稀土,從芯片制造到導彈零件,稀土都是關鍵材料。
美國自己的稀土產能跟不上,短期內找不到替代來源,只能急著找中國談“管制延期”,本質上是想緩解供應鏈斷裂的危機。
還有大豆采購的事,2025年1到7月,中國買美國大豆的數量同比降了40%多,9月更是一粒沒買,這是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頭一回。
美國大豆種植區大多是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聚集地,農民們因為賣不出大豆怨聲載道,壓力直接傳到了特朗普這邊,所以貝森特特意強調要讓中國多買大豆,本質上是為了穩住國內的農業票倉。
最后是俄烏戰爭相關的“全球和平計劃”。特朗普和普京談判破裂后,美國加大了對俄羅斯石油企業的制裁,卻沒能扭轉俄烏局勢,反而讓自己陷入了外交被動。
![]()
中國在俄烏和談里的分量不輕,美國想拉上中國促成和平,其實是想把“解決問題”的責任轉嫁出去,緩解自身的外交壓力。
這些訴求說到底都是美國為了應對眼前的麻煩,要么是經濟壓力,要么是政治壓力,沒有一件是從長期戰略出發的。
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只能暫時緩解焦慮,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依賴別人配合來化解危機,主動權始終不在自己手里。
![]()
貝森特沒提中國的訴求,但這并不代表中國沒有要求,相反,中國的訴求都瞄準了長期發展的關鍵節點,每一條都是為了打破美國的封鎖,為自身發展爭取空間。
最直接的就是關稅降低,中國一直希望美國把夸張的關稅降下來,最終目標是把中美平均關稅壓到25%以下,只有個別像鋼、鋁、汽車這樣的品類可能保持較高關稅。
過高的關稅不僅讓中國出口企業利潤變薄,也讓全球供應鏈變得不穩定,中國爭取降關稅,既是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也是為了維護更健康的國際貿易環境。
然后是解除中國企業的制裁。美國把7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這些企業被限制發展、沒法拓展國際業務,華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中國的要求很明確:要么解除部分制裁,要么給出可驗證的緩和路徑,用“監督審查”代替“一禁了之”。
![]()
之前美國一搞禁令,中國企業在海外拓展時到處碰壁,尤其是在西方國家;如果能換成審查機制,企業至少有了公平競爭的機會,海外發展的路會好走很多。
在高科技領域,中國的訴求也很實在。
雖然中國明確不要英偉達的“降配特供芯片”,決心走自主研發的路,但在光刻機這類高端制造設備上,目前還需要依賴進口。
荷蘭ASML不僅不賣EUV光刻機,連DUV光刻機都禁了,現在甚至限制維修和軟件更新,這會讓中國已經買到的光刻機慢慢沒法用,進而影響芯片生產。
中國跟美國談這個,不是要放棄自主研發,而是想爭取時間,在國產光刻機趕上來之前,先保證現有設備能正常用,滿足國內巨大的芯片需求。
![]()
還有就是美國的“長臂管轄”問題,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經常被美國攪局:投資美國風電廠,被說“危害國家安全”叫停。
TikTok在美國發展,被要求強行收購;中國手機在歐洲的投資,也被美國從中作梗。
美國還總干預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建設,理由都是“國家安全”,其實就是不想讓中國企業順利走出去。
中國要求美國收斂“長臂管轄”,就是想為企業海外投資爭取一個公平的環境,讓中國的發展能更好地融入全球。
我國的這些訴求,沒有一個是為了短期利益,每一條都指向長期發展的核心,打破封鎖、爭取空間、夯實基礎。
比起美國盯著眼前的“小利”,中國的眼光明顯更長遠,這些訴求如果能落地,對中國未來十年甚至更久的發展都會有深遠影響。
中美這場談判,本質上是一場時間博弈,而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的韌性明顯更強,美國則越來越焦慮。
這些年中國一直在做兩件事:一是夯實內部基礎,二是拓展外部空間。
就像《經濟學人》提到的,中國在貿易戰里的韌性超出預期,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增長,這讓中國有底氣跟美國慢慢談,不用急著妥協。
而美國的問題在于“急功近利”,特朗普政府盯著短期政績,比如讓中國多買幾噸大豆、多進口幾架波音飛機,就能拿來宣傳“美國贏了”,但這些都是表面文章。
![]()
實際上,美國國內的問題越來越多:通脹壓力沒緩解,企業因為供應鏈不穩定叫苦連天,農業州的不滿情緒在積累,經濟衰退的風險也在上升。
美國耗不起長時間的博弈,因為每多拖一天,國內的壓力就大一分。
國際輿論已經注意到這種趨勢:美國表面上喊得熱鬧,實則在慢慢失去主動權。
中國看似“沉默”,實則在按自己的節奏推進。
時間站在有韌性、有長遠規劃的一方,美國越是焦慮,越容易做出短視的決策,而中國只要保持戰略定力,就能在這場博弈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
美國拿眼前的小利當“成果”,中國則在為長期發展破局。
未來的談判里,美國的短期焦慮還會持續,而中國的核心訴求始終會圍繞“長期發展”展開。
最終誰能笑到最后,不是看誰當下喊得響,而是看誰能把眼光放得更遠、把基礎打得更牢,而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顯然更有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