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比爾·蓋茨的女兒,卻在拼命和“蓋茨”這個姓氏拉開距離。
從小生在億萬豪宅里,坐私人飛機上學、出入全球頂級慈善晚宴,外界理所當然地以為她的人生不需要奮斗。
可22歲的菲比·蓋茨(Phoebe Gates)卻偏偏選擇了一條最反人設的路:創業。
![]()
她要靠自己賺第一桶金,要證明我不只是首富的女兒。
聽起來像一場青春勵志劇,但在真實世界,這位00后千金的創業故事,其實比想象中更復雜,也更殘酷。
01
菲比出生于2002年,是比爾·蓋茨與梅琳達的么女。
她從小生活在科技王朝的中心:西雅圖的湖濱學校、紐約芭蕾舞學院、斯坦福大學,一路精英教育,仿佛命運早就寫好劇本。
但她自己知道,那是一種被注視的人生。
小時候,每次父親帶她出現在公眾場合,總會有人喊她“蓋茨家的小公主”;長大后,社交媒體上出現的評論變成了:“靠爹也能當創業家?”、“她要是姓李,早就沒人看了。”
菲比后來在自己的播客里說過一句很刺耳但真誠的話:
“如果我成功,人們會說我靠爹;如果我失敗,人們會說我連家底都守不住。”
![]()
于是,她開始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定義。
很多人以為富家女創業是玩票,開個品牌、賣點小眾香氛、或搞搞藝術基金,但菲比的想法,出奇地接地氣:她要做一個幫人省錢的購物工具。
在斯坦福讀書時,她和室友索菲亞·基亞尼(Sophia Kianni)都是剁手黨。
每次買東西,她都要在十幾個網頁里比價:哪個網站折扣更大?哪個平臺包郵?哪個二手平臺更劃算?
她突然想到:
“為什么沒有一個能自動比價的工具?如果AI能幫我們找最劃算的選項,就能省下時間和錢。”
于是,2023年底,她們倆合伙成立了Phia,一個以AI比價為核心的購物平臺。
最初,Phia只是一個幫人比價二手商品的瀏覽器插件。上線后,菲比很快意識到問題:大多數年輕人早已不在電腦上購物,他們更習慣掏出手機。
![]()
她還發現,用戶對新產品的價格更敏感,而不僅僅是二手貨的折扣。
想吸引Z世代,工具必須更輕、更社交。
于是,團隊干脆轉型做App,把比價、收藏和分享整合在一起,Phia從一個插件,變成了能讓年輕人隨手打開的購物入口。
她們隨即推出Phia手機端應用,UI設計簡潔、交互流暢,還加入了環保和可持續消費理念。
用戶可以一鍵比價、收藏、比新品與二手價格,還能查看碳足跡對比。
結果出乎意料,Phia上線后不到一個月,就沖進了蘋果App Store購物榜前30。
半年后,注冊用戶突破50萬。
對一個剛畢業的22歲創業者來說,這成績,已經不簡單。
02
“你爸給你投了多少錢?”
這是她在每場采訪中被問到的高頻問題。
答案是:一分錢都沒有。
比爾·蓋茨親口說過:“我不想幫她,我怕干預太多。”
梅琳達也強調:“我希望她自己去融資、被拒絕、學會跌倒。”
于是,菲比靠著斯坦福社會創業基金的2.5萬美元種子資金起步。
那筆錢,對她而言意義非凡,因為這是人生第一次靠自己的pitch拿到的投資。
![]()
她后來又向硅谷投資人路演,最終拿到了約80萬美元的天使輪。
2025年9月,她們宣布完成8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卡戴珊家族掌門人Kris Jenner、Fanatics創始人Michael Rubin,以及前Facebook高管Sheryl Sandberg等。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她真的做到不靠爸了嗎?
嚴格意義上,沒有。
因為盡管父母沒出錢,她的姓氏、教育背景、社交圈,本身就是最強的信用背書。
她合作的品牌來自好友圈;她參加的時尚活動成了免費曝光;她的創業消息一發出,就能登上《Vogue》《Forbes》《People》等頭部媒體。
![]()
有人諷刺地說:“哪怕她賣空氣,也有人投。”
菲比并不否認這點。她在播客里坦言:
“我很幸運有父母的資源,但最終,還是產品要自己站得住。”
這句話聽似輕描淡寫,其實是她反復掙扎后的自我和解。
03
在外界看來,Phia像極了富家女孩版的拼多多,幫人省錢,但它的底層邏輯,其實更貼近AI 時代的數據中介。
Phia用AI算法掃描上萬家購物網站,識別同款商品的價格差異,并在用戶瀏覽時自動推薦更低價或更環保的選擇。
你在亞馬遜上看中的那件襯衫,Phia會告訴你eBay上便宜20%,而且二手幾乎全新。
Phia瞄準的是Z世代女性消費者,她們喜歡時尚,但注重價格與環保;她們有購買沖動,但更信賴算法推薦。
目前Phia主要靠導購傭金、品牌合作分成,以及未來計劃推出的付費功能(如會員比價提醒、二手推薦清單)。
![]()
在美國電商增速放緩、通脹高企的背景下,“比價+環保”這類工具類產品反而迎來增長期。
數據顯示,2025年美國消費者在二手平臺上的交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年輕人越來越愿意精打細算。
可以說,Phia踩中了一個時代的縫隙:
在“消費降級”與“理性消費”共存的當下,她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既不丟面子又能省錢的購物理由。
04
但名門出身,也意味著她永遠無法脫離標簽。
在她的播客節目《倦怠》(The Burnouts)中,菲比曾多次提到“身份焦慮”:
“我知道自己有特權,也不想假裝沒有。可這反而讓我更想證明,我能靠自己被認可。”
外界的評論卻更為尖銳:
“先過幾天沒有保鏢、沒有私人飛機的日子,再來談獨立吧。”
這類質疑幾乎出現在每條她的動態下。
但有趣的是,她并沒有選擇沉默。
她回應:“獨立不是和過去割裂,而是要學會自己承擔后果。”
![]()
在她看來,真正的挑戰不是別人怎么看她,而是如何在“光環之下”保持真實。
這種坦白,反而讓她獲得了一部分年輕人的共鳴。
有人在評論區寫道:“我不在乎她是誰的女兒,至少她在努力做點實事。”
05
比爾·蓋茨曾在一場活動中被問到:“你怎么看女兒創業?”
他笑著說:“我只是希望她別寫出比我更好的程序。”
笑話背后,其實是一種父親的克制。
梅琳達則更直接:“我不打算投她的錢。我希望她經歷拒絕、學會失敗、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種放手式教育,是蓋茨家族的傳統。
他們早就宣布不會把全部財產留給子女,只會留下起步基金,剩下的全部用于慈善。
對菲比來說,這既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逼迫,她必須離開安全區,去面對一個不再以“蓋茨”為護盾的社會。
菲比曾說:“我不是想當首富的女兒,我想當我自己的CEO。”
這句話,乍一聽像雞湯,但對她來說,是一種長期戰斗。
![]()
菲比知道,無論她多努力,別人看到的第一個標簽仍是“蓋茨”,但她依舊選擇了那條更難的路,從零開始、被質疑、再堅持。
在一次采訪里,記者問她:“你希望別人怎樣記住你?”
她笑了笑:“只要他們知道我是個真的在做事的人,就夠了。”
在父親的巨影之下,她沒有逃避,也沒有依附,而是學會了獨立行走。
這或許就是她這一代富二代的真實寫照:
不再繼承父輩的王國,而是試著,用自己的方式,重寫一份定義權。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