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秋天有多“癲”?
北方降雨破紀錄,南方持續高溫。有網友調侃,這簡直是現實版冰火兩重天。
9月份以來,我國北方多地持續陰雨,特別是京津冀等區域迎來多輪降雨。10月份的北京更是反差感拉滿,這使得“北京下周還有雨”等話題相繼沖上熱搜。
而有著北京“大水缸”之稱的密云水庫,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利工程,歷年來在泄洪儲水、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誰能想到,20年前北京地區每年的地下水位都在枯水線下持續降低,密云水庫竟然一度達到干涸“死庫”的境地。
![]()
不僅如此,整個華北平原嚴重干旱少雨,成體系的蓄水系統少之又少,最嚴重時河床干枯板結,僅存的少量水體質量也堪憂。
而南水北調工程極大地解決了北方地區地下水長期超采、水資源嚴重短缺、水體污染的問題。
但引水北上的設想到開工建設卻走了整整50年,如此規模巨大的工程橫貫南北,穿越幾十座城市,改變了1.85億人的生活。
![]()
可誰又知道,僅中線工程在河南南陽地區的建設就淹沒了13個城鎮,1400多個村莊,40多萬人離開了故土。各地居民傾盡全力,保證了這項工程的順利竣工。
多年后所有人才明白,南水北調工程到底有多牛。
![]()
無法想象,北方人要想喝上長江水到底有多難。
南水北調工程東、中、西三線全長4350公里,穿越千條河流、萬條公路、鐵路,縱橫交錯間送水北上。
![]()
這項工程成為密云水庫北京供水的最強后盾,使水庫水位連續多年突破歷史紀錄。
北京永定河河水復流,就連濟南趵突泉泉眼也相繼復活刷新了歷史紀錄。
然而中線工程丹江水庫雖然是南水北調水資源的絕佳選擇,卻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工程開挖前移民新村的設計、測量和布局工作就已緊鑼密鼓地開展。
工程周邊40多萬人為了一池清水,用兩年時間分批次遷入新鄉、鄭州甚至湖北的十堰、襄陽等地。
![]()
僅南陽淅川縣就有16.5萬人需要搬離,是整個南陽地區搬遷任務最重的縣城。
雖說故土難離,但在這一刻為了南水順利北上他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難以想象的是,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大規模的搬遷。
早在50年代,丹江口水庫的建設使得淅川人舍家棄業,整整遷離了20萬人。
![]()
離別時家家戶戶都捧了一捧鄉土,離家再遠也不忘思鄉之情。但他們仍然響應號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移民任務。
為了減少對丹江水的污染,丹江口周邊建起了3000多公里的隔離網,相當于從北京到廣州往返的距離。
當地部門還先后關停了1000多家企業,2005年中線工程擴容時又淹沒了13萬畝土地,相當于120個北京故宮的面積相繼沉入水底。
東線工程從江蘇揚州一路北上,通過淮河再跨越黃河,將長江之水送往華北地區。
![]()
好在自古以來南方水域四通八達,采用原河道運力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的方法,要將地面升高40米才能夠真正實現“水往高處流”。
技術人員通過沿途建設的13級泵站一級一級抬升水位,實現了南水北送。
而工程建設中最難的則是穿越黃河的工程。
設計之初,為了防止黃河水與長江水匯流污染水質,曾設想過“上天入地”兩種方案。但黃河河床以沙石為主,架設輸水高渠要在河道上鋪設數百根橋墩,雨季來臨時河水沖擊可能會導致水流改道,引發不可控的問題。
經多方研判,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帶領團隊確定采用倒虹吸的方式,在河床以下30米處掘進4000米的隧道。
但河床下的土質結構復雜,再加上膨脹土遇水之后軟化黏膩,開挖難度可想而知。
最后采用15米高的設備下探到施工段,在沙土中日夜不休地掘進,一年多的時間換了上千片刀頭,兩條內徑達7米的隧洞,才得以艱難穿越黃河。
![]()
2014年12月,南來之水注入密云水庫,全程17座暗渠,12座隧洞,400多座排水設施,400多座控水裝置,終于將千里之外的長江水送入華北平原。
從設想到完工歷時70多年,如此巨大的工程耗時耗力,卻絲毫沒有阻擋人們引水北上的決心,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
一直以來,北旱南澇的現象在國內長期存在。
多年前華北地區,特別是京津冀等地的水資源使用量始終處于缺水狀態,甚至個別地區還長期陷入極度缺水狀態。
而這幾個區域又吸引著流動人口大量進入,地下水超采、用水污染、再生水資源匱乏的現象,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北京,曾被稱為母親河的密云水庫到了90年代末,庫存水量僅剩1/4。全市的生產生活用水僅靠抽取地下水來艱難維持。
![]()
更為嚴重的是,若沒有其他措施進行干預,20年后,華北地區的部分區域,將會出現地下水干涸而無水可采的尷尬局面。
河北邯鄲的一位網友就提到,當年家家戶戶都要修水窖,就是為了盡可能地多存一些淡水,可即便如此也經常會遇到抽上來的水又苦又咸的情況。
而耕地用水就只能靠天吃飯,土地板結、糧食干旱欠收情況時有發生。
20世紀50年代初,教員多次視察南方水域時就提出設想,可以把南方的水想辦法“借”到北方來。
因為技術能力水平的限制,牽一發而動全身,直到90年代末,越來越嚴峻的用水問題,已經阻礙了地區的發展,均衡南北地區水資源困境已迫在眉睫。
經過幾代水利專家的研判,從我國水域的資源對比來看,黃河的儲水量遠遠低于長江。9000多億立方米的水量是黃河、淮河等水域的近七倍。
![]()
借水北上的雛形經過最終討論,才終于在2000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帶領技術人員設計方案、規劃走向,確定了中線、東線、西線三條北調路線。
難,不言而喻,只有迎難而上,干涸的華北平原才能有希望。
借助南方自然天成的湖泊以及水道串聯形成的水網,河南、江蘇、安徽、山東等省份一路供給了相當于800多個西湖的水量,實現了南水北調直達北京、天津的愿望。
而南水北調東線、中線的貫通并不是結束,而是這項偉大工程的開始。
![]()
為緩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壓力,引江補漢工程蓄勢待。
北方的水資源長期匱乏,為擴大水體調配能力,平衡南北水利資源,引江補漢工程被列入日程。
![]()
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的水資源若能全線連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優化水網布局。
多年來,南水北調工程覆蓋了北方280多個縣區、受水人群達到1.85億,保證了各區域居民的用水。
而北京、天津等地因水資源環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民生企業在這里落戶。
![]()
江水北上注入密云水庫后,使得水庫重現活力,到今年7月底水庫蓄水量相較于枯水期的水量翻了6倍,生態環境也持續向好。
除用水之外,密云水庫水體內僅魚類就多達45種,周邊農副產業及旅游業發展良好,居民收入年增長超過兩成。
與此同時,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貫通使用,漢江水體資源儲備逐漸受到影響,引江補漢工程應運而生。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居民的影響,降低對耕地的占用和破壞,引江補漢工程采用深埋法穿越隧洞,實現水資源的聯通。
建設該項目以征用臨時用地為主,拆遷移民不到1000人。
目前,該項目隧洞掘進里程已超過8公里,施工總進度超過了25%。采用了最先進的TBM技術,推動了工程的進度。
![]()
不久后,當引江補漢工程落下帷幕,國內水體供應網將極大地豐富北方居民生活,而南方水域也將煥發新的生機。
當南來的江水不斷滋潤著北方大地,我們或許很難再想起密云水庫曾經干涸的庫底。南水北調工程早已不只是國家層面的宏大敘事,它也正悄然融入我們的生活。
如今,引江補漢工程開啟了新的水脈篇章,這源源不斷的江水,是這座城市從容應對雨季與旱季的底氣,更是為子孫后代留下的美好未來。
參考資料:
1.央視新聞:《面對面——遠水解近渴,惠及1.85億人的超級工程有多牛?》
2.河南發布:《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大國重器”的河南擔當》
3.人民網:《南水北調憑什么讓水往高處流?》
4.星球研究所:《南水北調,難!》
作者:紅菱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