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據澳門司法警察局消息,日前,一名在澳門就讀大學的香港女子誤信騙子冒充的“內地公安”,按照對方指示向父母索款繳付“保證金”,最終被騙800萬港元(約合人民幣733萬元)。
據澳門司法警察局披露,該案受害人為香港居民,在澳門讀大學,今年8月上旬接獲自稱“內地執法人員”來電,稱其內地手提電話號碼涉嫌發放大量詐騙短信。電話隨后轉線至“公安”接聽,對方要求受害人接受調查并視頻辦案,過程中要求交付400萬港元“保證金”,并教唆事主以到外地升學為由,向父母索款。
受害人按照騙子的指示,將款項轉賬到指定的香港銀行賬號后,騙子聲稱案情嚴重,要求其再額外支付400萬港元“保證金”。隨后受害人再從自己的賬號,轉賬400萬港元到騙子指定的香港銀行賬號。
受害人在等候“調查”期間,其家人接獲香港銀行通知,稱匯款有可疑。受害人向家人了解后,于10月23日向澳門司法警察局報案。目前,澳門司法警察局正在調查案件,暫未有人被捕。
這是一起令人痛心的電信詐騙案件,雖然犯罪分子的套路比較老舊,方法也比較簡單,但涉案金額巨大,也揭示了當前詐騙手段的精準化和危害性。這名女大學生之所以能輕易被騙走700多萬,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為什么她能輕易被騙?主要原因分析
1. 詐騙分子的手段極其高明且具有極強的迷惑性:
精準冒充權威機構:騙子冒充“內地公安”,利用了執法機關在普通民眾心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當人們接到“警方”電話,本能地會產生緊張和服從心理。
精心編織的劇本(話術): 詐騙劇本邏輯嚴密。首先以“涉嫌犯罪”(發放詐騙短信)為開場,制造恐慌;然后“電話轉接至公安”,顯得流程正規;接著“視頻辦案”,通過視頻看到對方可能穿著仿制警服、身處仿造辦公環境,極大地增強了可信度。
心理操控與隔離:
制造恐懼:聲稱事主“涉嫌嚴重犯罪”,可能面臨法律制裁,摧毀其理性思考能力。
要求保密:通常會以“案件涉密”為由,警告受害人不得向任何人(包括家人)透露,否則會“加重罪行”。這成功地將受害者與可能提醒她的家人朋友隔離開來。
持續施壓:整個過程中,騙子會保持高壓態勢,不讓受害人有時間冷靜思考和核實。
2. 受害者自身的脆弱性:
社會經驗不足: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雖然已是成年人,但可能長期生活在校園相對單純的環境中,對社會上的復雜騙局缺乏足夠的警惕性和辨別能力。
對內地司法程序不熟悉:受害人是香港居民,在澳門讀書,可能對內地的公安機關辦案流程不熟悉。騙子利用這種信息差,編造了“視頻辦案”、“繳納保證金”等根本不存在的程序。
在恐懼情緒下失去判斷力:當人處于極度恐懼和焦慮的狀態時,大腦的理性思考區域會受到抑制,更容易被操控。她一心想“證明清白”、“避免牢獄之災”,從而對騙子的指令言聽計從。
經濟條件優越,獲取大額資金相對容易:能夠兩次籌措共800萬港元,說明其家庭經濟狀況非常好。這也使得她成為了騙子眼中的“優質目標”(俗稱“肥羊”)。騙子可能正是在前期交流中摸清了她的家庭背景,才敢于開出如此高的價碼。
3. 家庭溝通與防范意識的缺失:
索款理由的“合理性”包裝:騙子教唆她以“到外地升學”為由向父母要錢,這個理由對于在讀大學生家庭來說,聽起來是合理且重要的,降低了父母的戒心。
家庭防騙溝通不足:新聞中警方特意提醒家長要“多關心子女并分享防騙資訊”。此案中,如果家人之前曾與她深入交流過類似的詐騙案例,或許能在關鍵時刻引起她的警覺。直到銀行發現匯款可疑并通知家人,騙局才被揭穿,為時已晚。
二、 我們應該注意什么?關鍵防范措施
對于每個人(尤其是學生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
牢記基本原則:
公檢法機關絕不會通過電話、QQ、微信等社交軟件辦案。
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安全賬戶”或“保證金賬戶”。 任何要求將資金轉移到指定賬戶進行“審查”、“保管”或繳納“保證金”的行為,百分百是詐騙。
絕不開啟“屏幕共享”或下載不明APP。 騙子會利用這些功能竊取你的銀行密碼和驗證碼。
絕不提供銀行卡號、密碼、短信驗證碼。 這是資金安全的最后防線。
保持冷靜,核實真相:
接到可疑電話,特別是自稱政府機關、銀行的,立即掛斷。
主動、獨立地核實信息:通過官方渠道查找該機構的聯系電話(如撥打110或親自前往派出所),回撥過去進行咨詢。切記不要使用對方提供的或來電顯示的號碼回撥。
及時求助:把事情告訴家人、朋友或老師,聽取他們的意見。不要因為騙子的“保密”威脅而獨自承受。
對于家長和家人:
加強溝通與教育:定期與子女,特別是離家在外的子女,分享最新的詐騙案例和防騙知識。讓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么“麻煩”,家永遠是后盾。
建立財務“防火墻”:當子女突然提出不尋常的大額資金需求時,特別是與“法律”、“升學”、“簽證緊急”等理由相關時,必須通過其他途徑(如直接聯系學校、老師)多方核實,切勿輕易轉賬。
關注子女情緒狀態:如果發現子女近期神情緊張、長時間通話神秘、頻繁要錢等異常行為,應耐心溝通,探究背后原因。
總結來說,這起案件的核心問題在于: 詐騙分子利用恐懼心理和對權威的信任,結合精心設計的劇本,成功繞過了受害者的理性判斷。我們要做的就是普及常識、保持警惕、加強溝通,讓“我們”和家人都能建立起一道堅固的心理防線,讓騙子無機可乘。
來源:南方都市報、揚子晚報、南京擇校
關注南京擇校矩陣媒體
與 1000000 家人共同成長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