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臺灣問題,大家心里都有桿秤,這事兒不是新鮮話題,但2025年3月7日人民日報那篇短文一出,還是讓不少人心里一緊。短短28個字:“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這不是隨便說說,而是直擊要害,點明了方向。
人民日報作為咱們的喉舌,一開口就擲地有聲,等于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想想看,這話擱在兩會期間放出來,時機抓得準,信號發得明,難怪網上議論紛紛,有人直呼“有生之年系列”要來了。
![]()
歷史脈絡里藏著的鐵板釘釘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這話不是喊口號,而是有據可查的史實。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就派人去過夷洲,那時候的記錄就寫得清清楚楚。
隋唐宋元明清,一代代中原王朝對臺灣的管轄和開發都沒斷過。清朝光緒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臺灣正式設省,成為中國第20個省,管轄范圍包括臺灣島、澎湖列島和周邊島嶼。這么長的歷史鏈條,誰也否認不了。
甲午戰爭后,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了《馬關條約》,臺灣被日本割占,但這只是暫時的。二戰結束,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回歸祖國懷抱。《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臺灣,這在國際法上站得住腳。
1949年兩岸分治后,臺灣問題成了內政遺留,但法理上從來沒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把蔣介石集團的代表趕出去。
這決議的核心,就是確認一個中國原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到現在,181個國家承認一個中國,包括美俄英法這些常任理事國。說白了,國際社會早就定了調子,臺灣不是什么“國家”,而是中國的一部分。
![]()
臺灣地區一些人老愛炒“臺灣地位未定論”,扯什么《舊金山和約》取代《開羅宣言》,這純屬自欺欺人。《舊金山和約》是日本單方面簽的,中國沒參加,它不影響二戰盟國協議的效力。聯合國檔案里清清楚楚,臺灣從來沒獨立過,也不可能獨立。
這些歷史和法理事實,不是擺設,而是咱們推進統一的底氣。人民日報那句話“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就是在這基礎上說的。擱誰身上,都得承認,這大勢不是誰想擋就能擋的。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臺灣的前途出路在大陸,在國家統一大業上。反觀一些分裂勢力,頑固搞“臺獨”,只會把島內民眾推向險境,違背主流民意。
![]()
兩會信號燈照亮統一路徑
2025年兩會開幕沒幾天,人民日報就發了這表態,明顯是給涉臺工作定調子。王毅外長在記者會上直言,臺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后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獨”分裂只會玩火自焚,“以臺制華”無異于螳臂擋車。這話硬氣,但有理有據。
政府工作報告里,也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支持臺商臺企,深化經貿合作,讓臺灣同胞共享中國式現代化機遇。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在3月12日的發布會上說,新的一年要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堅決反對“臺獨”和外部干涉。這不是空話,去年兩岸經貿額就破了兩千億美元,今年繼續往上走。
兩會期間,出臺了不少惠臺措施,比如擴大人員往來,優化臺胞就業創業環境。3月15日,《反分裂國家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召開,回顧經驗,強調維護兩岸和平發展。人大常委會還通過決議,把10月25日定為臺灣光復紀念日,這一步走得穩,等于在法律上重申歷史事實。
![]()
賴清德上臺一年多,島內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人支持兩岸和平交流,反對“臺獨”冒險。9月10日國臺辦發布會指出,民進黨當局違背民意,頑固堅持分裂立場,只會加劇對立。咱們這邊呢?2月27日的對臺工作會議上,就部署了全年任務:推動交流合作,擴大臺胞參與大陸發展空間。
這些動作連起來看,就是在織一張網,讓統一從經濟文化入手,逐步深入。臺灣地區年輕人越來越多來大陸追夢圓夢,去年就有上萬臺青落戶創業。說實話,這比硬碰硬管用多了。人民日報的表態,像個信號燈,告訴大家,統一不是遙遠的夢,而是腳踏實地的進程。
島內一些聲音老愛說“兩岸互不隸屬”,但國際共識擺在那兒,聯合國2758號決議沒給“兩個中國”留空間。咱們堅持和平統一,但不放棄使用武力,這是底線,誰碰誰知道后果。
![]()
臺海風云中大國博弈的真實寫照
轉到臺海局勢,2025年這半年,風浪不小,但咱們的回應穩如泰山。美軍艦穿越臺灣海峽的次數比去年少,2024年是4次,今年上半年才2次,但每次都攪局。
2月12日,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兩艘美海軍艦艇過海峽,北京批評這傳遞錯誤信號,增加安全風險。中國海軍派出艦機跟蹤監視,保持警戒。9月12日,美英軍艦聯合穿越,中國軍方發言人說這是“滋擾挑釁”,破壞臺海穩定。臺灣陸委會回應稱“臺美命運攸關”,但這不過是借外部勢力壯膽。
軍事上,嚴謹點說,大陸海軍實力穩步提升,055型驅逐艦、航母編隊常態化巡航。7月30日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張曉剛少將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任何官方往來。
臺灣地區防務部那邊,3月27日回應大陸演訓,說什么“境外敵對勢力”,但報告顯示,他們評估大陸軍力現代化目標在2035年前完成“臺海內海化”。
![]()
9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直言,無論怎么炒作“大陸威脅”,都擋不住統一大勢。10月21日郭嘉昆發言人重申,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愿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允許分裂。
國際上,美智庫有些聲音談兩岸和平統一,但中方回應只有14字:“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這態度明朗,不模糊。歐洲和印太國家軍艦偶爾過海峽,比如9月德國兩艘艦艇首次穿越,但頻率不高。中國海軍相應措施是跟蹤監視,不升級沖突。
10月22日國臺辦發布會,朱鳳蓮指出,賴清德上臺后,升高兩岸對抗,外部勢力售武支持“臺獨”,但產業鏈供應鏈穩固,兩岸經濟互利是市場規律決定的。9月29日外交部發布會強調,有強大祖國依靠,臺灣同胞空間更大、更安全。
這些事件串起來,就是大國博弈的縮影。美方老想“以臺制華”,但軍力對比變了,大陸GDP超18萬億美元,制造業全球第一,科技如5G、高鐵領先。
臺灣地區防務部預算承諾到2030年占GDP五成,但實際執行難,島內經濟依賴大陸。統一不是靠武力嚇唬,而是綜合實力的自然結果。人民日報那表態,擱在這風云里,就更顯分量——大勢不可逆,誰也別想逆流而動。
![]()
展望下半年,統一進程還會加速。10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全會公報強調高質量國防現代化,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光復紀念日,代表舉手通過,票數清點后正式生效。這不光是紀念,更是宣示。
兩岸交流沒停,福建平潭、海峽論壇繼續辦,臺商投資大陸工廠開工,青年營火晚會分享故事。經貿上,貨輪在廈門港卸箱,集裝箱落地聲不絕,去年突破兩千億,今年勢頭更好。
島內,民進黨“臺獨”路線越來越孤立,國際空間收縮。聯合國系統不給“臺灣”單獨席位,2758號決議鐵板一塊。9月30日外交部發布立場文件,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三層含義: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政府。
臺灣地區外事部門炒“舊金山和約”,但這不改變歷史。汪曙申文章說,紀念光復80周年意義深遠,聯合國長期執行一個中國原則,將臺灣視為中國一部分。
臺胞就業證簡化,醫療物資互助繼續,疫情后恢復更快。5月28日國臺辦發布會指出,兩岸穩固產業鏈是互利共贏。統一大業,靠的就是這種融合。
![]()
臺灣同胞福祉系于國家復興,大陸敞開大門,共享機遇。人民日報的“終將統一、必將統一”,不是空許諾,而是基于實力的承諾。路子對了,步子穩了,這倒計時,就在眼前。
說到底,臺灣回歸是家事,外人別摻和。歷史清清楚楚,法理明明白白,民意水到渠成。兩岸一家親,統一后大家日子更好過,這才是真道理。誰還糾結分裂,誰就落伍了。
未來幾個月,關注點在交流深化和外部干擾應對上,但大方向不變。祖國統一,就在不遠處等著咱們去實現。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