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從1522米深海燃起的火焰,“點燃”眾多學子的科學熱情。10月16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賴佩欣走進廣州市黃埔區玉巖實驗學校,開展《探索深藍寶庫,點燃科技夢想》科普講座。賴佩欣高工以“引天之光,燃海之冰”的科技實踐為切入點,帶領同學們深入南海1522米之下的深海世界,開啟一場融合能源探索、生態認知與資源戰略的深藍課堂。本活動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活動項目科學傳播類:深海采礦與環境保護支持。
![]()
十五運“源火”來自南海深處
“逐夢深海者,敢向滄溟探幽奇……”講座開場,賴佩欣高工播放了她親身參與拍攝的“源火”采集實況視頻。伴隨著“采火成功!”的指令,畫面中“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在“海馬冷泉”區引燃可燃冰,深海中躍動起熾熱的火焰。作為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團隊一員,賴佩欣高工的講述極具現場感,迅速將同學們帶入那個歷史性的科技瞬間。
![]()
解讀“可燃冰”秘密:深海的“能源冰”與中國突破
“俗話說‘水火不相容’,冰怎么能夠燃燒呢?”賴佩欣高工通過科普視頻,解讀這種“可以燃燒的冰”背后的科學原理,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生動可感。從甲烷分子的獨特結構,到中國科研人員近30年的艱辛探索之路,賴佩欣高工重點講述了我國從1999年啟動海域調查,到2017年首次試采成功,再到2025年十五運“源火”采集的科技歷程,展現中國在深海能源領域的持續突破。
潛入“海馬冷泉”:沒有陽光的“深海生命綠洲”
當畫面切換到“海馬冷泉”海底實拍影像時,同學們都被實拍畫面中密集的貽貝、管狀蠕蟲、自養細菌和冷泉碳酸鹽景觀所吸引,仿佛穿越到了那片連陽光都無法抵達的深海秘境。“這里沒有光合作用,卻依然生機勃勃。”賴佩欣高工指出,這片“深海綠洲”不依賴光合作用,而是以甲烷和硫化氫為能量基礎,構建出完整的化能合成生態系統。
![]()
探秘“黑煙囪”:深海熱液與多金屬礦產
“海底為什么會有黑煙囪?”在介紹海底熱液系統——“黑煙囪”時,賴佩欣高工借助系列動圖與視頻,展示高溫熱液噴涌成礦的過程,講解銅、鋅、鉛、銀等多金屬硫化物的形成機制。她結合PPT中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等圖示,系統闡釋深海礦產的戰略意義,并啟發同學們思考:“這些‘深海寶藏’,將是未來資源開發的重要方向。”
啟航深藍夢想: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是遠遠不夠的,希望同學們未來可以繼續去認識海洋、探索海洋、經略海洋。”賴佩欣高工在總結中鼓勵同學們樹立海洋意識,關注海洋科技,將來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在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人類會繼續探索海洋嗎”“還要多久才能挖掘馬里亞納海溝的礦產資源”……現場氣氛活躍,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
![]()
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活動由廣州市科協、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市教育局聯合面向廣州市中小學生,開展主題科普講座。該活動從2017年開始到現在已經連續舉辦了9年,包含22名院士在內的約180名專家學者通過這個活動面向34萬名學生做了900余場科普報告。九年來,活動不僅為青少年搭建起與頂尖科學家面對面交流的珍貴橋梁,更持續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與熱情,在青少年心中厚植家國情懷、鑄就科學夢想,成為廣州推動科學教育、營造創新氛圍的重要平臺。
——來源:科普廣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