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半導體產業縱橫(ID:ICVIEWS)綜合
英特爾近年逐步將戰略重心向ASIC與定制化設計服務傾斜。
英特爾近期宣布成立Central Engineering Group,CEG,整合內部設計與制程資源,通過整合內部芯片設計與制造制程資源,全面啟動 ASIC(專用集成電路,即定制化芯片)及相關設計服務業務。這一戰略調整被業界普遍解讀為英特爾在 CPU、GPU 核心業務及晶圓代工之外,開辟的全新營運支柱,其核心目標直指快速擴張的全球定制化芯片市場 —— 據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受 AI、云計算、智能汽車等新興場景驅動,2023-2028 年全球定制化芯片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將超過 20%,成為半導體行業最具潛力的賽道之一。
在 AI 通用計算芯片市場被英偉達、AMD 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背景下,英特爾近年逐步將戰略重心向 ASIC 與定制化設計服務傾斜。依托自身 IDM(整合器件制造)架構的完整供應鏈優勢,英特爾計劃為客戶提供從芯片架構設計、晶圓制造到先進封裝測試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試圖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建立差異化定位,打破當前在高端芯片領域的增長瓶頸。然而,這一轉型之路并非坦途,英特爾需跨越架構封閉性、制程信任度及行業競爭格局三大核心挑戰。
架構封閉性制約靈活度,開放轉型成關鍵變量
盡管英特爾擁有全球頂尖的芯片設計團隊與成熟的硅基技術積累,但其核心的 x86 架構長期保持封閉授權策略,外部客戶無法獲得架構授權進行針對性的定制化修改 —— 這與 ASIC 市場的核心需求形成鮮明矛盾。
在定制化芯片領域,開放架構已成為行業主流選擇:Arm 架構憑借豐富的 IP 生態與低功耗優勢,占據移動終端、智能汽車等場景的主導地位;RISC-V 架構則以完全開源、模塊化設計的特點,快速崛起為 AI 加速、邊緣計算等場景的熱門選擇。企業借助這些開放架構,可根據自身應用需求靈活增減指令集、整合專用加速單元(如 AI 算力核心、加密運算模塊),從而在提升芯片能效比的同時降低研發與制造成本。
對于英特爾而言,封閉的 x86 架構使其在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時靈活度嚴重受限:若客戶需要為特定算法定制專用指令,或適配特殊功耗場景,x86 架構的固定設計難以快速響應。反觀競爭對手,無論是 Broadcom 的通信 ASIC 芯片,還是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專用芯片,均基于開放架構進行定制開發,實現了性能與場景需求的精準匹配。不過,業界也存在另一種預期:若英特爾未來選擇部分開放 x86 架構授權,或推出基于 x86 的模塊化定制方案,有望借助其在 PC、服務器領域的技術沉淀,重塑定制化芯片市場的架構競爭格局,但這一轉型需突破內部技術授權體系與商業利益的雙重束縛。
制程良率與交付穩定性待驗證,客戶信任建立難度大
為支撐定制化芯片業務,英特爾正積極推進 18A(1.8 納米)、14A(1.4 納米)等先進制程節點的研發與量產,同時大力推廣 EMIB(嵌入式多芯片互連橋接)、Foveros(3D 堆疊封裝)、PowerVia(背面電源傳輸)等差異化封裝技術,試圖以技術領先性吸引客戶。但從行業實際反饋來看,業界對英特爾先進制程的量產穩定性仍存疑慮:此前其 7 納米制程(后更名為 Intel 4)量產時間多次推遲,良率爬坡速度不及預期,導致部分客戶對其先進制程的可靠性持觀望態度。
當前,全球主流 AI 企業、云計算廠商在選擇定制化芯片制造合作伙伴時,優先考量制程成熟度與供應鏈穩定性。臺積電憑借 5 納米、3 納米制程的高良率(據悉 5 納米制程良率已穩定在 80% 以上)與穩定交付能力,占據全球高端定制化芯片制造市場的主導地位;三星則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在 3 納米、2 納米制程領域緊追臺積電,成為部分客戶的備選方案。尤其在高頻運算芯片、2.5D/3D 封裝等高端應用場景中,制程良率直接影響芯片成本與性能,交付周期則關系到客戶產品上市節奏 —— 這兩大因素已成為客戶選擇合作伙伴的核心決策依據。盡管英特爾擁有 IDM 架構 “設計 - 制造 - 封裝” 一體化的協同優勢,但短期內要在良率控制與交付周期上達到臺積電、三星的水準仍面臨較大挑戰,客戶信任的建立需要長期的量產驗證。
行業競爭格局固化,新玩家突圍難度高
全球定制化芯片市場早已形成相對穩定的競爭陣營,頭部企業憑借多年深耕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壁壘與客戶資源。 Broadcom、Marvell 等傳統巨頭在通信、存儲領域的 ASIC 芯片市場占據主導地位,與谷歌、Meta、AWS 等全球頂級云計算廠商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其產品已深度融入客戶的硬件生態;中國臺灣的世芯電子、創意電子等專業 ASIC 設計公司,則憑借與臺積電的深度綁定(共享制程數據、聯合優化設計方案),在中高端定制化芯片設計服務領域占據重要份額;此外,特斯拉、小鵬等智能汽車企業也通過自研 + 合作的方式,布局自動駕駛專用 ASIC 芯片,進一步擠壓了市場空間。
這些競爭對手的核心優勢不僅在于擁有 Arm、RISC-V 等開放架構的完整授權生態,更在于構建了從 EDA 工具鏈(如 Cadence、Synopsys 的深度合作)、IP 核儲備到制造環節的閉環體系。相較之下,英特爾在定制化芯片領域仍存在明顯短板:缺乏適配開放架構的完整 EDA 工具鏈支持,IP 核儲備在非 x86 領域相對薄弱,且與外部晶圓廠(除自身外)的合作經驗不足。短期內,英特爾難以快速補齊這些短板,想要從現有玩家手中搶奪關鍵客戶,需要在技術方案、成本控制或服務響應速度上形成突破性優勢 —— 這對于新進入者而言難度極大。
英特爾切入定制化芯片業務,是其應對市場競爭、尋求新增長曲線的重要戰略舉措,IDM 架構的一體化優勢與龐大的技術積累為其提供了潛在機遇。但從實際挑戰來看,架構封閉性制約了客戶需求響應能力,制程良率與交付穩定性需要時間驗證,而固化的行業競爭格局則進一步提高了突圍門檻,這三重挑戰將共同考驗英特爾 “系統代工廠(System Foundry)” 愿景的實現。
*聲明:本文系原作者創作。文章內容系其個人觀點,我方轉載僅為分享與討論,不代表我方贊成或認同,如有異議,請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