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黃昏,在小區花園里,我聽見兩位母親的對話。
“我算是想明白了,兒子就得狠心讓他吃苦,女兒就得舍得給她花錢。”年輕母親說得斬釘截鐵。
“可不是嘛,我兒子想要雙球鞋,我硬是沒給買。女兒上周看中的裙子,我眼睛都沒眨就買了。”另一位隨聲附和。
她們身后,穿著樸素的男孩低頭踢著石子,而打扮精致的小女孩正擺弄著最新款的智能手表。
我心里泛起一陣苦澀。這些年來,“窮養兒富養女”這句話,究竟被多少人這樣簡單地理解成了物質上的區別對待?
這句話的原貌,其實是“窮養兒志,富養女德”。
這八個字出自明代著名理學家呂得勝所著的《小兒語》。這位深諳教育之道的長者,在書中諄諄告誡:對男孩,要在“志”上磨礪,讓他懂得擔當;對女孩,要在“德”上滋養,讓她內心豐盈。
可不知從何時起,后人斷章取義,刪去了最關鍵的“志”與“德”,只剩下簡單粗暴的物質區分——男孩刻意讓他匱乏,女孩盡情讓她奢侈。
這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我見過太多被“窮養”毀掉的男孩。鄰居家的兒子,從小在“男孩要吃苦”的觀念下長大,衣服永遠是表哥的舊衣服,想要的課外書永遠“太貴”,偶爾考了好成績想要獎勵,也被一句“男孩不能慣著”擋回去。如今他二十出頭,眼神里卻總透著一種深深的不配得感——面對機會不敢爭取,得到贊美時手足無措,那種刻在骨子里的自卑,不是后來多少成功能夠輕易抹去的。
這不是“養志”,這是在摧毀一個孩子的尊嚴和底氣。
我也見過被“富養”寵壞的女孩。朋友傾盡所有給女兒最好的——上千元的裙子、海外游學、名師輔導。結果女兒十八歲生日時,因為收到的包不是最新款而當眾發脾氣。她習慣了索取,卻學不會感恩;她熟悉各種名牌,卻認不清自己。
這更不是“養德”,這是在喂養一個人的虛榮和空洞。
真正的“窮養兒志”,是讓男孩在精神上“富裕”,在意志上“吃苦”。
![]()
它不是刻意制造貧困,而是不讓他被物欲所困;不是拒絕給他買新衣,而是教他整潔得體比名牌更重要;不是不給他零花錢,而是教他如何管理、如何分享。
更重要的是,讓他明白——人生的價值不在于擁有什么,而在于成為什么樣的人。讓他從小事中學會責任,從挫折中學會堅韌,從選擇中學會擔當。這種“窮”,是精神的淬煉,是意志的磨礪,是為了讓他在未來的人生路上,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挺直脊梁。
真正的“富養女德”,是讓女孩在內心上“豐盈”,在品格上“高貴”。
它不只是給她買書,更是陪她一起閱讀、思考、討論;不只是送她去學琴棋書畫,更是讓她懂得藝術背后的精神;不只是保護她不受傷害,更是讓她擁有保護自己的力量。
這種“富”,是見識的開拓,是智慧的積淀,是讓她在紛繁世界中,始終擁有判斷是非的睿智和堅守底線的勇氣。它要滋養的,是一個女孩不隨波逐流的定力、不依附他人的獨立、洞察世事的智慧和悲憫他人的善良。
![]()
說到底,無論兒子還是女兒,他們首先都是“人”,都需要同樣的精神滋養——被愛,但不被溺愛;被保護,但也有自由;有約束,但也有尊重。
古人云:“愛子,教之以義方。”愛的本質從來不是簡單的物質給予或剝奪,而是精神的引領和品格的塑造。
如今,每當我看到那些被錯誤理解所傷害的孩子——自卑的男孩和虛榮的女孩——我都想對為人父母者說:請找回那被遺忘的“志”與“德”。
對我們的兒子,少一些刻意的苛刻,多一份用心的陪伴——陪他走過迷茫,教他擔當;讓他在精神上富有,在意志上堅強。
![]()
對我們的女兒,少一些物質的縱容,多一份精神的對話——聽她內心聲音,助她成長;讓她在品格上高貴,在靈魂上獨立。
教育從來不是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生產,而是園丁對待每一株獨特植物的用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種子,需要的不是統一的模板,而是適合他們的陽光雨露。
愿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父母——看得見孩子眼中的光,聽得懂孩子心中的歌,然后用真正智慧的愛,陪他們長成自己最好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