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剎”,有中國佛教“祖庭”“釋源”之稱,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具有中、印、緬、泰四國文化風情佛殿的國際化廟宇。
![]()
自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建成至今,白馬寺已在洛陽城外矗立了近兩千年。作為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方營建的第一座寺院,它是佛教在中原落地生根的標志,其地位在宗教史上舉足輕重。
可如果問起普通大眾對寺廟的印象,更多人先想到的往往是嵩山少林寺,這座比白馬寺晚建四百多年的寺院,顯然擁有更高的國民知名度和國際知名度。
而提起白馬寺呢,很多人會想起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的“洛陽白馬寺痛消貼”。
![]()
明明歷史更加悠久,地位也更高,為什么白馬寺的知名度遠不如少林寺呢?
首先,兩座寺院的起點,本就指向了不同的“傳播基因”。當年漢明帝遣使求法,迎回天竺僧人,為安置他們修建了白馬寺,其意義更多體現在宗教史的“開創性”上:它是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原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
![]()
這種“第一”的價值,更偏向學術與宗教圈的專業認知。對普通大眾而言,“第一古剎”的標簽雖然厚重,卻少了一些能直接感知的具體內容。
少林寺的起點則不同。它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最初是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后來因達摩“面壁九年”的傳說與僧眾習武護寺的傳統,逐漸與“功夫”綁定。
![]()
這種綁定讓少林寺有了更具象的文化符號——武術。比起抽象的“開創者”身份,“功夫”是大眾能直觀理解,甚至參與其中的內容。
孩子們會模仿少林拳的招式,影視劇里常有少林武僧的身影。這種“可感知性”讓少林寺的形象更鮮活,也更容易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
其次,傳播載體的差異,則進一步拉大了兩者在知名度上的差距。白馬寺的故事,大多藏在史書與佛經里,比如《后漢書》中“白馬馱經”的記載,雖經典卻偏于史料,少了些戲劇上的張力。
少林寺則因武術傳統,天然帶有“故事性”:僧眾習武護寺的傳說、歷代武僧保家衛國的事跡,經過民間的演繹,成了話本、戲曲和影視劇里的常見題材,自帶傳播力。
比如1982年的電影《少林寺》,當時一張電影票幾毛錢,這部電影卻創下了1.6億元的票房神話,無數人因為它專程跑到嵩山,想親眼看看“少林寺”的模樣。
![]()
這種通過大眾文化產品形成的“破圈”效應,白馬寺鮮有經歷。它的故事里,缺少這樣一個能讓全民共情的“爆點”,更多時候是作為“文化符號”出現在紀錄片或歷史書中,離大眾的日常生活稍遠一些。
此外,兩座寺院的“性格”也影響著它們的知名度。白馬寺更像一位沉靜的老者,守著“第一古剎”的家底,延續著傳統的宗教功能。它的建筑布局保留著古樸風貌,寺內活動多與佛教儀式相關,即便對外開放,也更多是讓游客感受其歷史的厚重感。
![]()
少林寺則更像一位懂得“順勢而為”的實踐者。它主動讓“武”成為對外溝通的橋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少林武僧團就開始在國內外表演,將武術與佛教文化結合;如今在網絡上,少林功夫的短視頻總能吸引大量的關注。
這種主動擁抱時代的態度,讓它的形象始終保持著鮮活。人們提起少林寺,想到的不只是一座寺廟,更是一種“剛柔并濟”的文化符號,這種符號能跨越年齡、地域,甚至語言的界限。
![]()
說到底,知名度的高低,從來不是由歷史長短單一決定的。
白馬寺的價值,在于它是佛教東傳的“活化石”,是中華文明包容外來文化的見證,這種價值深沉而持久。
![]()
而少林寺的走紅,則得益于它找到了一個能被普羅大眾接受的“文化接口”——功夫!再加上傳播方式的靈活與主動,自然更容易被記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