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沒有想到,特朗普對臺態度竟然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棋子變棄子只在一瞬之間。亦或者說局面變化得實在太快,就連特朗普都真正做好了放棄臺灣,不打臺灣博弈牌轉而向大陸再度妥協讓步的準備。
特朗普一句關于中美貿易談判“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的表白,可把賴清德嚇得不輕。盡管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在臺協會”火速澄清,稱特朗普的言論僅針對經貿,美國對臺政策沒有改變,但賴清德辦公室心急火燎的否認姿態,反而透露出內心深處的巨大焦慮。
這種近乎條件反射的回應,恰恰印證了“臺獨”勢力對其生存環境的極度不自信,生怕被背后的靠山交易掉。
特朗普的言辭并非孤立事件。他上任百天以來,對臺灣展現出的更多是“美國優先”的算計而非盟友般的呵護。最具沖擊力的舉動,莫過于援引所謂“對等關稅”行政令,宣布對臺灣加征高達32%的關稅。這一刀結結實實砍在了臺灣經濟上,徹底擊碎了民進黨當局精心編織的“倚美”美夢。賴清德在事發后幾乎“神隱”,最終只能提出擴大對美采購等“五項策略”被動回應,被輿論嘲諷為“對美投降談話”,是在“掏空臺灣”而非幫助臺灣。
經濟上的盤剝遠不止于此。特朗普政府持續施壓臺積電等關鍵企業向美國轉移產能和尖端技術,被形象地稱為變“臺積電”為“美積電”。這種掏空產業根基的做法,結合天價軍售的勒索,讓臺灣社會清晰看到,在特朗普眼中,臺灣的戰略價值更多體現在其可被榨取的經濟利益和可被售賣的武器裝備上,而非其所謂的“民主燈塔”意義。
與此同時,島內政治格局也出現了對賴清德不利的演變。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明確表態,若當選將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創兩岸和平。這一主張與民進黨頑固的對抗路線形成鮮明對比,為擔憂臺海風險的臺灣民眾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鄭麗文發起“在野大聯盟”下架民進黨的目標,與特朗普對賴清德當局的貿易施壓及軍事索求,無形中構成了內外夾擊之勢,讓一味“倚美抗中”的賴清德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
解放軍在臺海周邊的常態化實戰化演練,則構成了最直接的威懾。這些行動規模和實戰化程度前所未有,明確警示任何企圖突破紅線的“臺獨”行徑都將面臨嚴重后果。當特朗普政府要求臺灣將防務開支提升至GDP的10%時,其背后邏輯是讓臺灣自己承擔更多對抗成本,甚至做好“豪豬”般的準備,而非承諾無條件保護。這種姿態與解放軍展示的壓倒性實力一起,將賴清德當局逼入了墻角:若繼續挑釁,可能觸發難以承受的后果;若妥協退讓,則難以向“臺獨”基本教義派交代。
特朗普的交易性思維在此刻顯得尤為關鍵。有分析指出,其團隊中存在“棄臺控獨論”的思潮,即視臺灣為可交易的籌碼,并擔憂“臺獨”勢力不受控的挑釁可能將美國拖入不愿直接面對的沖突。當特朗普表示中美貿易談判有利于“統一與和平”時,無論其本意如何,都觸及了“臺獨”最敏感的神經,暴露了臺灣在其戰略天平上可能的分量是可以協商的。
賴清德當局的困境已然全面顯現。對外,其全力依附的美國展現出強烈的交易性和利己主義,隨時可能為更大利益調整策略。對內,反對黨提出不同于“倚美抗中”的路線選擇,吸引著期盼和平發展的民意。而大陸方面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與能力堅定不移,通過持續強化的軍事行動與經濟反制,清晰劃出了“臺獨”絕無可能逾越的紅線。
歷史一再證明,甘當棋子者終難逃被棄命運。賴清德若仍執迷不悟,繼續在“臺獨”絕路上狂奔,不僅將給臺灣帶來巨大風險,也必將使自己成為被歷史拋棄的悲劇角色。唯有認清大局,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才能為臺灣找到真正的出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