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中央軍委頒發《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進行整體的一次大整編。出于戰爭形勢的需要,軍委共設立了四個野戰軍,以地區作為區分,即西北、中原、華東、東北。
1949年1月15日,平津戰役即將結束,東野已經入關,將來還要繼續南下,這時如果再按地區來命名就有些不合適,所以中央軍委下達《關于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四大野戰軍分別改編為第一至第四野戰軍。
這種戰略戰役兵團編制持續到了解放戰爭基本結束,1950年陸續撤銷。
在人民軍隊中,司令員和政委是部隊的領軍人物,那么四大野戰軍的第三把手分別是誰?后來又是什么軍銜呢?
![]()
一、第一野戰軍
一野的情況比較特殊,彭老總地位崇高,司令員、政委一肩挑,且沒有設立副政委,二號人物便成了副司令員張宗遜。
說起來張宗遜有些可惜,他曾統籌指揮西北所有的武裝力量,也就是說彭老總這個位置,一開始中央也考慮過張宗遜。奈何張宗遜自己沒有打好,中央才決定讓彭老總接替。
那是在1947年初,胡宗南集結20多萬大軍來勢洶洶,拿下關中后,兵分三路向隴東進攻,企圖將占領這里再全力合圍延安。當時我黨在陜北的武裝力量主要為晉綏軍區一縱、新編第4旅、教導旅、警備1旅、警備3旅等,總共不到3萬人。
敵我懸殊下,中央認為要有統一的指揮,才能將戰斗力發揮到最大,遂成立“陜甘寧野戰集團軍”,調至隴東地區迎敵,準備集結相對的優勢兵力,吃掉胡宗南部先鋒整編48旅。張宗遜就是陜甘寧野戰集團軍司令員,彭老總此時在總部。
![]()
3月3日至5日,陜甘寧野戰集團軍在西華池與國軍整48旅激戰,雖擊斃敵旅長何奇,但始終沒能完成全殲敵人的任務。最終由于敵援軍趕到,我方被迫撤出戰斗。
此戰我方自身傷亡1200多人,殲滅敵1500余人,數字上看起來沒虧,但要注意的是,西華池戰斗我軍是主動方,且人數在整48旅四倍左右,打出這個戰果,基本可以說是失敗。敵人耗得起,我們可耗不起。
彭老總看到戰報后就大怒批評張宗遜:我們家底子薄,向來以戰養戰,你可好,一戰打沒了1000多名戰士,這不是勝仗,是個大敗仗!跟胡宗南這樣拼下去,我們家底子都得拼光。
隨后彭總還向中央申請,讓陳賡回延安保衛陜甘寧。只是當時胡宗南大軍已經逼近,陳賡又另有任務,調動已來不及。
最后中央決定讓彭老總來指揮所有駐陜甘寧解放區的野戰部隊和地方武裝,撤銷陜甘寧野戰集團軍番號,新成立西北野戰兵團,由彭來擔任野戰兵團司令員。
![]()
西北野戰兵團后來改編為西北野戰軍,再后來是第一野戰軍,從這個脈絡就能看出來,一野在解放戰爭中的前身能追溯到陜甘寧野戰集團軍。如果張宗遜能打出成績,或許彭老總會一直坐鎮中樞。
雖然彭老總對張宗遜發了脾氣,但并沒有放棄這位同志,后來張宗遜一直是彭老總的副手,在沒有政委及副政委的情況,張宗遜就是一野的二號人物。
至于三把手,那要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他紅軍時期擔任過紅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擔任過120師政治部主任,在部隊里有很高的威望。
解放戰爭西北過得非常苦,經濟貧困、物資不足、敵眾我寡,不少一線戰士內心都有點情緒。甘泗淇為了提升士氣,在軍中推廣“訴苦”和“三查”為主的新式整軍運動,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指揮作戰有彭老總、張宗遜,政治思想有甘泗淇,一野在大家的配合下,逐漸由弱變強。1955年甘泗淇被授予上將軍銜。
![]()
二、第二野戰軍
二野即劉鄧大軍,兩位首長肯定是一、二號人物,那三把手是誰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有幾個方面都可以證明這點。
1949年2月,各大野戰軍都成立了前委,二野前委名單分別為:鄧公、劉帥、張際春、陳賡、李達。二野第四兵團政委宋任窮也說過:張際春是第二野戰軍僅次于劉鄧的第三號人物。
當時二野開勝利展覽會,劉、鄧、張三人的畫像都是掛在最顯眼位置宣傳的,這個待遇,參謀長李達不曾有。
只不過張際春本人非常謙虛,一見到這種情況就會讓工作人員把自己的畫像取下來,大家都知道他的脾氣,后來就只掛劉鄧了。
雖然張際春在二野地位很高,但他1955年沒有參與授銜,主要原因是他已經轉入行政系統,二野政委又做了表率,他就緊隨其后了。對此他看得很開,曾說:肩上多那幾顆星少那幾顆星又會怎么樣?做好分內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高風亮節啊。
![]()
三、第三野戰軍
三野前兩位是陳毅、粟裕,第三則是副政委譚震林,他早年的職務一直跟粟裕相差無幾,淮海戰役打黃百韜兵團,后期他也出了很大力氣。
當時三野前委排名是:陳毅、粟裕、譚震林、唐亮、劉瑞龍,淮海戰役總前委排名是: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
如果參與授銜,譚震林是有大將資歷的,只是他也轉政了,就遺憾錯過。
![]()
四、第四野戰軍
很多人都認為四野的三號人物是劉亞樓,這其實并不正確,本文開頭說過,軍委在1948年和1949年進行過兩次大整編。番號變更為四野時,劉亞樓已非參謀長而是14兵團司令員了,并不在野戰軍司令部中。
再退一步講,即便劉亞樓仍是野戰軍參謀長,他的地位也沒有譚政高。譚政是第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初期羅榮桓前往蘇聯治病,負責東北政治工作的主要就是譚政。
后來羅帥回國,譚政又去抓土改、剿匪、二線兵團建設等方面,這種類似幕后工作的成績,自然沒有劉亞樓這些前線指揮耀眼,但誰又能說不重要呢?
四野前委有八人,分別是:林總、羅帥、譚政、蕭克、陶鑄、蕭勁光、程子華、劉亞樓。譚政也是排在第三的。
![]()
我黨在創立初期就明確過一點:黨指揮槍,所以在野戰軍中,同級別的政工干部要比軍事干部地位稍高,從大授銜就能看得出來。
1955年一野參謀長閻揆要是中將,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是上將;二野比較特殊,參謀長李達是上將,張際春轉政未獲軍銜;三野參謀長張震是中將,政治部主任唐亮是上將;四野參謀長蕭克是上將,政治部主任譚政是大將。
所以,幾大野戰軍的三號人物基本都是副政委/政治部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