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中“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不僅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藍圖,更與每個普通人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不少人會好奇,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究竟意味著什么?以當前的發展基礎,我們能否如期實現這一目標?要解答這些問題,需要從標準定義、影響因素、現實基礎等多個維度展開分析,才能更清晰地看清未來的發展路徑。
![]()
一、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不是固定數字,而是動態標準
提到中等發達國家,很多人會先想到具體的人均GDP數值,但這個標準并非一成不變。
從當前國際共識來看,人均GDP是劃分發展階段的重要參考。全球公認的32個發達國家中,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屬于初級發達國家,像波蘭、葡萄牙就處于這一區間;達到3萬美元則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韓國、西班牙是典型代表;超過4萬美元則屬于高度發達國家,德國、英國、美國等都在此范圍。
不過,經濟發展是動態過程,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也會隨時間調整。目前,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范圍在2.5萬-3.5萬美元之間,2.5萬美元是公認的入門門檻。考慮到10年后全球經濟格局、物價水平等可能發生變化,我們暫且以2.5萬美元為基準,分析2035年的實現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人均GDP只是一個核心指標,并非全部。真正的中等發達國家,還需要配套完善的社會保障、均衡的區域發展、較高的居民收入占比等,這些都是未來發展中需要同步推進的內容。
![]()
二、三大核心變量:決定2035目標能否落地
要實現2035年人均GDP達到2.5萬美元,關鍵取決于GDP增速、人口總量、匯率變化這三大變量,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最終結果。
1.GDP增速:5%到8%的跨越,新動能是關鍵
從當前基礎來看,2024年我國GDP總量為18.94萬億美元,人均GDP1.34萬美元。要在10年內達到2.5萬美元,每年人均GDP增速需至少保持8%以上,這意味著整體GDP增速也要達到這一水平。
但現實情況是,我國經濟體量已接近20萬億美元,近年來增速穩定在5%左右,能保持這一增速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已屬不易。通常來說,經濟體量越大,增速越難維持高位,單純依靠傳統增長模式,要達到8%的增速確實存在挑戰。
不過,我們不能忽視潛在的增長動能。一方面,通脹因素會影響名義增速。這兩年我國實際GDP增速5%,但受通縮跡象影響,名義增速僅3%左右。若未來通脹回升至2%-3%,名義增速有望達到7%-8%,為目標實現提供支撐。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能源轉型、AI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科技領域的持續突破,都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帶動增速實現突破。
2.人口總量:緩慢下降,對人均GDP有輕微提振
人口總量是計算人均GDP的分母,其變化會直接影響結果。截至2024年底,我國人口為14.08億人,自2021年人口規模見頂后,已連續3年減少,2024年出生人口954萬人,較上年減少近140萬人,人口下降已成為長期趨勢。
根據專家預測,2027年我國人口將跌破14億,2035年預計處于12.8億-13.3億區間。從數學邏輯來看,在經濟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口減少會直接提升人均GDP。但需要注意的是,10年間人口減少規模有限,對人均GDP的提振作用較為輕微,不能作為實現目標的核心依賴。
3.匯率變化:人民幣升值,能讓“經濟蛋糕”更顯眼
匯率是連接國內經濟與國際市場的重要紐帶,對GDP總量和人均GDP的換算影響顯著。這幾年中美GDP差距擴大,匯率波動是重要原因之一——美元保持強勢,人民幣匯率維持在7左右,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以美元計價的GDP規模。
但未來匯率走勢存在積極預期。隨著美聯儲持續降息,美元中長期貶值將是大概率事件;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國際認可度提升,人民幣匯率有望迎來升值。以2024年數據為例,我國GDP總量134.9萬億人民幣,按7.12的平均匯率折合18.94萬億美元;若匯率升至6:1,GDP將達到22.48萬億美元,人均GDP也會從1.34萬美元升至1.59萬美元,增幅明顯。
綜合測算,若未來GDP每年增長5%,2035年GDP規模將達230萬億人民幣。按6:1的匯率計算,GDP總量38.33萬億美元,除以13.3億人口,人均GDP可達2.88萬美元,超過2.5萬美元的中等發達國家門檻;若匯率升至5:1,人均GDP甚至能達到3.45萬美元,進一步鞏固中等發達國家地位。
![]()
三、現實基礎與未來方向:從“數字達標”到“民生改善”
雖然實現2035年目標面臨挑戰,但我國已有部分地區提前邁出了步伐,為全國發展提供了參考。
在國內,部分沿海城市已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上海、北京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深圳2.8萬美元、蘇州2.7萬美元、無錫2.9萬美元、南京2.5萬美元,全國已有20多個城市進入初級發達經濟體行列。這些城市的發展實踐表明,通過產業升級、科技賦能,我國完全有能力實現更高水平的經濟增長。
但必須清醒認識到,人均GDP不等于人均收入,兩者存在明顯差距。當前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約為43%,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折合4.1萬人民幣(5762美元);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普遍在60%以上,日韓達70%左右,美國超過80%。這意味著,即使未來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需要通過健全收入分配制度,讓居民更多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未來10年,我國不僅要追求人均GDP的“數字達標”,更要注重發展質量的提升。一方面要持續推動科技突破、產業升級,做大經濟“蛋糕”;另一方面要縮小東部與中西部發展差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帶來的生活改善。
結語
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基于現實基礎、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這一過程中,GDP增速的突破、匯率的合理回升將是核心驅動力,而人口變化則提供輕微助力。更重要的是,在追求數字目標的同時,我們要始終聚焦民生改善,讓經濟發展的成果真正轉化為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這才是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真正內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