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陽古城二號建筑基址群俯瞰圖
日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了
晉陽古城二號建筑基址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基址發現了目前最早的龜頭屋建筑遺址,
經初步復原,
判斷其作為廚房的可能性最大。
![]()
▲二號建筑基址平、剖面圖
(引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山西太原晉陽古城二號建筑基址發掘報告》,圖三。)
晉陽古城二號建筑基址,是晉陽古城遺址近年發掘的最大規模的建筑基址,該建筑基址位于晉陽古城遺址西北,屬于晉陽城歷代城市活動的核心區。2013年至2018年完成調查發掘,發掘面積近6000平方米。
該基址主要由四處殿址、五處廊廡、三處庭院、一處碑廊、一處龜頭屋和一處門址等組成。整個建筑基址布局規整,周圍廊廡環繞,內部各主要殿址間以露道連接,設計緊湊精巧。根據出土遺物判斷,二號建筑應為一處佛教寺院,建造年代不早于后唐,不晚于北漢被北宋滅國的979年。
在二號建筑基址東側廊廡北端,發現一處特殊柱網結構的建筑遺跡,平面呈“凸”字形,文獻中記載名為“龜頭屋”或“龜頭殿”。這種形制的建筑,在現有早期木構建筑中比較罕見,僅見于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不同的是,二號建筑基址發現的這處龜頭屋,位置不在建筑群的中軸線,而在東側,凸出的部位僅在建筑的后部,而不在建筑四面。
![]()
▲龜頭屋平面圖
(引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山西太原晉陽古城二號建筑基址發掘報告》,圖一六。)
![]()
▲龜頭屋航拍圖(上為北)
從考古發掘可知,此處龜頭屋南北殘寬14.7米、東西殘長14.2米,保留了柱礎石、臺基鋪磚、勒邊磚、散水等諸多遺跡、遺物。
![]()
▲龜頭屋(右)與三號殿址分界線(東-西)
![]()
▲龜頭屋東南角包邊磚、散水(東北-西南)
據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韓炳華介紹,龜頭屋復原后,整體形制是前廊廡三間六椽,入深三丈,心間闊一丈四尺,兩次間各闊八尺,廊深八尺、廡深一丈八尺。用六分材,前檐柱與內柱高一丈。前明窗,左右與后部土坯墻圍實,廈兩頭造屋頂,破子欞窗,雙板門。板瓦合瓦行壟,安鳥首形鴟吻。后龜頭面闊一間,入深一丈一尺,柱高一丈一尺。
![]()
▲龜頭屋柱礎石C4(南-北)
![]()
▲龜頭屋柱礎石C12(東-西)
![]()
▲龜頭屋柱礎石C11(南-北)
韓炳華認為,龜頭屋功用多元,但形制特殊,位置處于主體建筑之后,較為隱蔽,存儲的功能常見。從二號建筑基址的考古發現看,龜頭屋內地面較硬,有火烤痕跡,判斷作為廚房的可能性最大。前面廊廡用來備廚和烹飪,后接的龜頭屋可以儲藏一些食材。
明清以后,有龜頭屋的建筑在北方較少出現,但在南方城鄉傳統住宅甚至衙署中還是很常見的,至今還可以看到,做法是或在前面加一個入口雨篷,或在后面加一個廚房或儲藏室。為了避免出現水平天溝漏水,一般把接建部分的屋脊垂直于主體部分的屋脊。
因此,龜頭屋作為古代建筑的一種特殊形制,構造與功能不僅有重要的建筑史研究意義,也有重要的文化史的意義。
![]()
▲龜頭屋復原示意圖
![]()
▲龜頭屋復原示意圖
(圖文來源于“考古匯、文博山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