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由云南省民營企業家協會組織優秀企業家到威信縣扎西會議會址進行愛國主義 教育 助力民營經濟與縣域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此次扎西紅色之行,由云南省民營企業家協會一把手花澤飛(原省 政府正廳級參事)帶隊,特邀原云南省政府副省長梁公卿(原昭通市 委老領導)等有關領導參加。
![]()
昨天從昆明出發時,車廂里的紅歌便未曾停歇。我們懷著一腔赤誠,循著紅軍長征的足跡向扎西奔赴,我心底默念著《紅梅贊》的旋律,盼著早日踏上這片傳說中改寫中國革命命運的紅色土地。花澤飛一曲《在路上》驟然響起,激昂的曲調撞碎了路途的疲憊,也讓那份對革命圣地的向往,愈發熾熱滾燙。
![]()
抵達扎西,雨后的陽光透過彩虹裹挾著歷史的厚重。我們端坐聆聽扎西會議的光輝歷程,聽云南扎西干部學院正高級講師 魏永琴教授講授
走向勝利的新起點,光輝的扎西會議。魏永琴老師緩緩鋪展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1935年的烏蒙山區,寒風如刀、追兵如虎,中央紅軍在絕境中集結扎西,于水田寨花房子、大河灘莊子上、扎西鎮江西會館連續召開會議,完成了常委分工的關鍵改組,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確定了回師東進、再渡赤水的戰略方針。那些在槍林彈雨中運籌帷幄的身影,那些在饑寒交迫中堅守信念的吶喊,讓我數次熱淚盈眶,指尖攥得發緊。原來所謂"轉運之地",從來不是命運的眷顧,而是革命者于絕境中絕不低頭的勇氣與高瞻遠矚的智慧。
![]()
![]()
今天走進扎西紅軍烈士陵園和扎西會議會址,古樸的老屋靜靜矗立,墻角的青苔、窗欞的雕紋,都還留存著當年的印記。站在常委改組的那間屋子里,仿佛能看見先輩們圍坐議事的身影,昏暗燈光下,每一次爭論、每一個決策,都關乎著紅軍的存亡、民族的未來。再踏入扎西會議紀念館,斑駁的槍械、補丁摞補丁的衣物、字跡模糊的戰略地圖,無一不在訴說著紅軍的艱難。看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行軍路線,從扎西到赤水,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鮮血與汗水,突然就懂了"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的深意——我們如今在事業上、生活中遇到的所謂困境,相較于紅軍長征的九死一生,不過是滄海一粟。
![]()
![]()
在紅軍街的青石板路上緩步前行,在紅軍橋邊駐足沉思,每一處遺跡都像一部鮮活的史書。扎西縣委縣政府用數十年的堅守,將這些革命遺址保護得如此完好,讓我們得以親手觸摸歷史的溫度,親身感受信仰的力量。那些散落于山間的老房子,那些展館里珍藏的文物,不是冰冷的陳列,而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
![]()
![]()
離開參觀考察學習的最后一站赤水壁的崖上石寨時,車廂里的紅歌再次響起,只是這一次,每一句歌詞都有了不一樣的重量。此次西行,不是簡單的參觀游覽,而是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我看見了絕境中綻放的信仰之花,看見了革命者"為有犧牲多壯志"的豪情,更看見了紅色精神穿越時空的磅礴力量。
往后余生,紅軍在扎西展現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堅守初心的精神,將成為我們前行路上最堅實的鎧甲。
![]()
作為云南省民營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此次沉浸式學習讓我和兒子阿泰深受震撼、倍感啟迪,紅色土地的精神滋養與奮斗力量,直抵心靈深處。我也必將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把扎西的故事、長征的精神講給更多人聽,讓這份悲壯而壯麗的革命史詩,在歲月長河中永遠熠熠生輝。扎西的紅,已深深鐫刻進我的血脈,成為一生都無法磨滅的精神印記。
海平 寫于扎西崖上石寨
海平 寫于扎西崖上石寨
本文由《海平說》專欄特約嘉賓
云南海平民俗文化傳承中心院長
上海交大老子書院昆明分院院長海平先生撰文
云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節目《人物至》全網刊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