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鹽津縣廟壩鎮群山之間,連片的竹林是當地群眾最珍貴的“綠色銀行”。初秋時節,走進鹽津縣廟壩鎮流場村的竹林,新筍破土而出,遍野的飽滿,是按捺不住的秋收喜悅。
![]()
廟壩鎮流場村村民周主剛天剛蒙蒙亮就來到山上,由于自家的筍山還沒完全投產,采收量不大,在收完自家竹筍后,他和妻子便幫其他大戶采筍,一公斤能有2.2元的工錢。夫婦倆是出了名的麻利人,因為工錢合理,他和妻子采筍更有勁頭。他告訴筆者:“我們(夫婦)倆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打(采)700來斤竹筍,收益還是很可觀的”。
![]()
見到筆者,該村筍農周主洪臉上笑意盈盈。他和妻子靠著這片筍山不僅撐起了家,還培養出了一名大學生。說到收成,他一邊利落地剝著手中的竹筍,一邊盤算道:“我家二十多畝竹山,今年竹筍長勢很好,能收入五萬多元!”言語間充滿喜悅。
![]()
竹筍破土,帶來舌尖上的鮮美,也撬動了山鄉的巨變,這鮮嫩的竹筍正是村民致富的“密碼”。據流場村黨支部書記周主剛(與前文采筍村民同名不同人)介紹,流場村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雙綁”模式為核心,緊密聯結594戶村民(其中274戶為脫貧戶),構建了穩定的產業發展共同體。近年來,通過持續修建生產管護道、防火通道和改造低效林,3.8萬畝竹筍基地煥發新生,竹筍年產量可達2100噸,產值約1300萬元,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林草部門常年組織專家下沉到村,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效果非常明顯。”周主剛表示,專業指導不僅提升了竹筍產量,也更堅定了村民的發展信心,大家積極性越來越高,增收路子越走越寬。
![]()
流場村是鹽津縣竹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了解,作為鹽津縣三大富民產業之一的竹產業正持續釋放綠色動能。近年來,鹽津縣緊扣“竹”資源,做活“竹”文章,通過科學布局、精準施策,按海拔與區域特性發展筇竹、方竹、楠竹等品種,系統推進新植、改造與選育工作。目前,全縣筍山面積已達102萬畝,實現了翠竹對適宜區域的全面覆蓋,翠綠竹林在每一片適宜的土地上拔節生長,蔚然成林,在青山之間書寫著生態與生計共贏的篇章。
![]()
來源/昭通市融媒體中心 通訊員 艾欣 張起瑞 文/圖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