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末的廣州,雨水剛停,芳村那條熟悉的街道上,漁民新村的霓虹燈終于滅了。
卷簾門拉下,保安在門口貼出“暫停營業”的告示。
那塊掛了二十年的“海鮮航母”牌匾,在昏暗燈光下顯得格外落寞。
旁邊的街坊嘆口氣,說一句“又一家頂不住了”,然后繼續趕去菜市場買菜。
這家曾經請得起明星、吃得起帝王蟹的高檔酒樓,如今連租金都付不起。
![]()
曾經被譽為“廣州人請客的面子工程”,如今只剩門口貼著“設備處理、物品低價轉讓”的紙條。
它的隕落,不是意外,而是一個城市餐飲老齡化的縮影。
當一代老字號紛紛熄燈,我們該問的不是他們為什么沒撐下去,而是為什么沒人愿意再進去。
01
在廣州這座城市,吃是一種信仰。
廣州人不光講究“鮮”,更講究“看得見的新鮮”。
90年代末,黎永星看準了這股“食在廣州”的勢頭,搞出了一個當年極具創新的概念,海鮮超市加餐廳。
顧客先在水族箱挑選海產,再送進后廚現煮現炒。
那時候,這一模式幾乎顛覆了傳統粵菜酒樓的運營邏輯。
當年漁民新村的門口,擺著幾十個巨大玻璃缸,里面的龍蝦、皇帝蟹、花龍躉活蹦亂跳。
老廣們提著袋子走進去,不光是吃飯,更像是一場儀式。
婚宴擺在那、年夜飯訂那、就連公司慶功也在那。
![]()
它是身份的象征,是廣州人記憶里的排面。
鼎盛時期,漁民新村在全國開出了28家門店,光是廣州就有十幾家分布在繁華商圈。
天河那家旗艦店,裝修豪華到堪比五星酒店,黎永星據說一口氣砸了十個億進去。
那時的黎老板信奉一句話,寧可買地也不租地。
因為在他的邏輯里,十年的租金,能買下半個鋪。
可惜,后來他發現,買地能避開房東,卻避不開時代。
02
衰敗其實是從幾年前就開始的。
疫情讓高端餐飲首當其沖,而漁民新村的運營模式注定不抗壓。
動輒上千平米的門店,一個月光租金就要130萬,電費、人工、食材損耗加起來,一天不營業就意味著上萬元的虧空。
最夸張的是,在最貴的門店,一個月的水電開銷就夠一家夫妻店活一年。
黎永星那套“大而全”的生意模型,放在2020年之后的餐飲市場,幾乎成了反面教材。
曾經能用人山人海形容的酒樓大廳,如今到了晚上連一半的桌子都坐不滿。
![]()
顧客流失最明顯的信號,是“早茶檔”的凳子空了。
以前老廣早上7點就在門口排隊,如今連老人都說:“算了,太貴”。
而口碑,是壓垮它的另一只手。
在大眾點評上,漁民新村的評論頁面已經成了消費者吐槽墻,菜量小、口味淡、服務差、結賬套路多。
最讓人憤怒的是那次會員“翻倍價”事件,顧客花1000元充值會員,結果發現所謂的會員價比原價還貴一倍。
在這個講求體驗感的時代,漁民新村活成了反例。
顧客不再買賬,哪怕是老主顧,也開始轉投網紅火鍋、小資茶餐廳。
黎永星最引以為傲的老字號光環,成了年輕人眼中的老派符號。
03
很多人替漁民新村鳴不平,說它是被租金逼死的。
確實,廣州的商鋪租金漲得離譜,一年加個20%不稀奇。
但真相更殘酷,租金只是最后一刀,真正的問題是它太慢了。
漁民新村依然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思維,門店越大越體面、菜式越貴越高級。
可新一代消費者追求的是輕盈、快捷、社交分享。
現在年輕人更愿意在小紅書找人均100元的寶藏餐廳,不再追求請客喝茅臺、吃帝王蟹那種“面子工程”。
他們更關心燈光是不是柔和、菜式是不是精致、品牌是不是有故事。
![]()
而老字號們,卻依舊在靠“名氣”續命。
餐廳裝修十年不換,菜單十年不改,營銷十年不學。
就像一位餐飲顧問說的:“你不能拿20年前的模式,去面對20歲的顧客。”
反觀這些年崛起的餐飲新勢力,太二、外婆家、七爺清湯腩、和府撈面,它們不一定有歷史,但有用戶感。
年輕人愿意拍照、發朋友圈、復購,反觀漁民新村,連官網都停留在老版本界面。
在消費下行、社交媒體主導的今天,老字號如果還想著守成,那就是慢性自殺。
04
黎永星是典型的傳統企業家,賺到錢就要擴張。
2010年前后,漁民新村曾一度是全國海鮮餐飲行業的標桿,全國加盟、連鎖瘋狂鋪開。
但餐飲業不是房地產。
開一家店賺100萬,不代表開十家就能賺1000萬。
隨著門店增加,管理成本指數級上升。
菜品不統一、服務不專業、倉儲鏈失控,這些問題在快速擴張中被無限放大。
![]()
更糟糕的是,疫情之后餐飲業重創,漁民新村背負的固定成本成了沉重包袱。
據公開資料,2022年漁民新村集團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三成以上,虧損擴大6倍。
那一年,他們關閉了三分之二的門店。
黎永星當年信誓旦旦要打造中國的海鮮迪士尼,如今卻只剩廣州6家店在苦苦支撐。
這不是市場無情,而是企業自負。
05
其實,漁民新村并不是唯一倒下的老字號。
富臨皇宮、清心雞、稻香、蓮香樓等等,一個個廣州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正被歷史的塵埃覆蓋。
它們曾是城市的記憶節點,有人在那喝喜酒、有人辦壽宴、有人在那里求婚。
可如今,這些曾經排隊要靠關系的酒樓,連留張合照的機會都沒有。
![]()
有人說是疫情毀了它們,也有人說是房東太狠。
可更深層的原因是,老字號們太過相信傳統能抵抗變化。
廣州餐飲的競爭,早就不是菜好不好吃,而是體驗能不能打動人。
新品牌懂得用小視頻講故事,用直播帶貨,用抖音團購。
老字號卻還在等熟客介紹。
06
老字號不是注定會被淘汰的,它們只是忘了怎么年輕。
其實,廣州人并沒有拋棄“酒樓文化”。
他們依舊熱愛茶點、燒鵝、白切雞,依舊講究嘆茶嘆人生。
只是,他們不想再被糊弄。
他們希望味道更穩定,服務更真誠,體驗更舒適。
未來的餐飲市場,不會再有哪家能獨霸一城,但一定會給真正懂顧客的品牌留位置。
![]()
漁民新村倒下,并不只是一個品牌的衰落,更是一代餐飲邏輯的終結。
當“海鮮航母”擱淺,我們也該明白,時代已經駛向更快的航道。
那些還在做生意的人,要學會轉舵。
畢竟,城市記憶再珍貴,也抵不過一盤涼掉的魚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