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美國金融市場迎來一個里程碑式的數字——投資者保證金債務總額突破1.13萬億美元,單月新增67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涵蓋英偉達、加密貨幣等資產的5倍杠桿ETF正式提交SEC審批,若獲通過將于2026年登場。這兩組數據猶如一面雙面鏡:一面映照出市場對人工智能革命的狂熱追捧,一面折射出杠桿泡沫積聚的危險陰影。從家庭股票配置比例突破52%遠超互聯網泡沫時期,到科技股占美股總市值38%的紀錄,再到10月加密貨幣市場193億美元的單日爆倉慘案,當前市場正經歷著一場史無前例的杠桿狂歡。這場狂歡的背后,是貨幣政策、財政赤字與科技革命的三重交織,也是貪婪與恐懼的人性博弈。
![]()
一、杠桿狂歡:從股市到加密市場的全面沸騰
過去兩年,美國投資者的杠桿率幾乎翻了一番,重現2020年疫情后的增長態勢。按GDP占比計算,當前保證金債務雖略低于2021年峰值,但1.13萬億美元的絕對規模已足以說明市場風險偏好達到歷史極值。這種偏好最直觀的體現,是美國家庭股票配置比例達到52%的歷史新高——這一數字不僅超過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48%的峰值,更較2008年金融危機低點翻了一倍。
![]()
![]()
推動這場全民炒股熱潮的核心力量,無疑是科技股的強勢表現。截至2025年,美國科技股占美股總市值比例已攀升至38%,較2020年實現翻倍,遠超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33%的峰值。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其他地區科技股占本地市場比例僅為12%,仍低于歷史高點。這種顯著差異,凸顯出美國科技產業在全球資本市場的獨特地位,也暗示著風險的高度集中。
![]()
投資者對杠桿的追逐已進入“軍備競賽”階段。10月美國期權交易量創下1.08億份合約的紀錄,其中看漲期權達6100萬份,均為歷史新高。更令人矚目的是5倍杠桿ETF的出現——這類產品意味著標的資產單日下跌10%,基金凈值就將縮水50%。從科技巨頭到加密貨幣,杠桿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滲透力,將不同風險等級的資產捆綁進這場高風險游戲。
![]()
二、血色警示:加密市場193億美元爆倉的啟示
10月11日的加密貨幣市場,為這場杠桿狂歡敲響了第一聲警鐘。被稱為“黑色星期六”的這一天,比特幣價格從12.2萬美元高位閃崩至10.2萬美元,山寨幣普遍跌幅達70%-80%。根據Coinglass數據,24小時內全網爆倉金額達193億美元,166萬名交易者被強制平倉,這一規模遠超2020年“312”暴跌和2022年FTX崩盤時的清算紀錄。
![]()
這場災難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關于對華征收100%關稅的言論,引發全球市場避險情緒升溫。但深層原因在于加密市場內部過度膨脹的杠桿——多頭倉位爆倉占比近九成,單筆最大爆倉訂單達2.03億美元。更嚴峻的是,做市商在極端行情下的流動性分配失衡,導致山寨幣陷入“流動性死亡螺旋”,部分代幣跌幅超90%,合成穩定幣USDe一度脫鉤至0.62美元。
![]()
值得警惕的是,這場加密風暴并非孤立事件。它與股市杠桿率飆升形成呼應,揭示出一個共同隱患:當市場普遍依賴杠桿放大收益時,任何外部沖擊都可能通過“多米諾骨牌效應”引發系統性風險。鏈上數據顯示,在關稅消息發布前30分鐘,已有神秘地址精準布局比特幣空單,獲利8800萬美元,這種“先知先覺”的交易行為,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脆弱性。
三、政策迷霧:滯脹與寬松下的市場悖論
當前市場最大的悖論在于:一方面是杠桿風險積聚,另一方面是估值泡沫看似“合理”。以英偉達為例,其前瞻市盈率降至27.5倍,與零售巨頭沃爾瑪持平,這讓不少投資者認為科技股估值尚未達頂。這種“估值洼地”錯覺的產生,與特殊的宏觀經濟環境密切相關。
![]()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扮演著關鍵角色。9月美聯儲宣布降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4.00%-4.25%,點陣圖顯示年內或再降兩次。盡管9月美國CPI同比增長3%,仍高于2%的目標,但勞動力市場降溫促使美聯儲采取“風險管理式”降息。這種“滯脹+寬松”的組合,使得美元走弱,名義資產價格被迫上行,投資者為對抗通脹不得不涌入股市,形成“被動加杠桿”的局面。
財政政策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2025財年美國聯邦預算赤字達1.8萬億美元,部分月份單月赤字超3000億美元。巨額赤字帶來的債務壓力,與5.1%年化率擴張的M2貨幣供應量形成共振,既為市場提供了流動性支撐,也埋下了長期通脹隱患。投資者在“資產荒”背景下,不得不通過杠桿追逐有限的高收益標的,進一步推升市場風險。
四、未來展望:狂歡何時落幕?
盡管加密市場的爆倉事件敲響了警鐘,但當前市場似乎仍未停下加杠桿的腳步。人工智能革命的持續推進,為科技股提供了業績增長的想象空間;美聯儲的寬松政策短期內難以轉向,市場流動性依然充裕。這些因素共同支撐著“頂部尚未臨近”的觀點。
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杠桿泡沫的破裂往往發生在市場最樂觀的時刻。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8年次貸危機、2022年加密寒冬,無一不是杠桿過度積累后的必然結果。當前1.13萬億美元的保證金債務,猶如懸在市場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5倍杠桿ETF的潛在推出,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當前市場最珍貴的或許是理性與敬畏。在人工智能革命與貨幣政策寬松的雙重刺激下,市場狂歡可能仍將持續,但10月11日加密市場的血案已經證明:杠桿是把雙刃劍,它能放大收益,更能加速毀滅。當政策紅利逐漸消退、科技股業績增速不及預期時,這場杠桿盛宴終將散場。屆時,唯有那些控制風險、拒絕貪婪的投資者,才能在市場的劇烈波動中存活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