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疑似俄羅斯戰機出口訂單清單流出,其中顯示伊朗、阿爾及利亞等國總計采購80架俄制重型戰機,包括蘇-35、蘇-34和蘇-57等型號。
與此同時,孟加拉國宣布采購20架中國殲-10CE戰機。這讓人不禁疑惑:明明中國戰機技術已經領先,為什么出口數量卻遠不如俄羅斯?
![]()
四代機市場的現實
四代戰機這個市場早就不是藍海了,從上世紀70年代美國F-14問世算起,四代機已經發展了半個世紀。那些有實力、有需求的國家基本都已經完成了裝備升級,剩下的市場主要集中在經濟相對薄弱的發展中國家。
競爭對手實在太多了,美國有F-16和F-15,法國有陣風,歐洲有臺風,俄羅斯則拿出了蘇-30、蘇-35等一系列成熟產品。這是一個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的蛋糕,新來者想分一杯羹談何容易。
![]()
中國的殲-10系列雖然技術先進,但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定位尷尬。殲-10屬于中型空優戰機,雖然也具備對地攻擊能力,但與俄羅斯那些動輒30噸級的重型多功能戰機相比,載彈量和航程都有明顯差距。對于那些希望"一機多用"的買家來說,殲-10的吸引力自然有限。
全球每年四代機的新增需求大概在100-150架左右,而參與競爭的廠商卻有十幾家。這種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想要獲得大單確實不容易。就連美國的F-16,也是靠著幾十年的市場積累才達到今天的出口規模。
![]()
從技術角度看,中國的殲-11和殲-16系列其實更具競爭力,但這兩款重型戰機目前并沒有推出出口版本。殲-11基于蘇-27平臺改進,殲-16則是全新設計的重型多用途戰機,兩者在載彈量、航程和多任務能力上都不輸俄制同類產品。然而出于技術保密和其他考慮,中國目前只對外出口殲-10系列,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口潛力。
俄羅斯的老客戶優勢
俄羅斯在戰機出口上有個天然優勢:歷史積累。從蘇聯時期開始,米格-21、米格-29、蘇-27等機型就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這些國家的飛行員從年輕時就熟悉俄式飛機的操作,地勤人員也掌握了相應的維護技術。
![]()
以伊朗為例,他們從1980年代就開始使用俄制戰機,空軍體系完全圍繞俄式裝備建立。現在要升級換代,繼續選擇蘇-35這樣的俄制新型戰機,無論從培訓成本還是后勤保障角度都是最經濟的選擇。
阿爾及利亞的情況也類似,他們從1990年代開始就是蘇-30的用戶,現在采購蘇-34和蘇-57,本質上是在同一個技術體系內的升級。飛行員不需要重新學習完全不同的操作理念,維修人員的技能也能延續使用。
![]()
更關鍵的是,俄羅斯在售后服務上有成熟的體系。從零配件供應到技術支持,從飛行員培訓到維修人員認證,整套服務鏈條都很完善。對買家來說,這種"一站式"服務的價值不容小覷。據了解,俄羅斯軍工企業通常會在客戶國建立維修中心,提供長達20-30年的技術支持。
俄羅斯還有一個重要優勢就是產品線豐富。蘇-30系列主打多用途,蘇-34專門用于對地攻擊,蘇-35則是空優型號,蘇-57代表最新技術水平,不同需求的客戶都能找到合適的產品。
![]()
政治因素的復雜博弈
軍火貿易從來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背后的政治考量往往更重要。這方面,中國和俄羅斯的策略存在根本差異。
俄羅斯的軍售策略相對"激進",經常與地緣政治掛鉤。他們會向一些與西方關系緊張的國家提供武器,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提供一定的"安全承諾"。對于那些在國際上處境較為孤立的國家來說,購買俄制武器不僅是獲得裝備,更是獲得一種政治庇護。
![]()
中國則堅持"做生意不結盟"的原則,不會因為軍售而卷入地區沖突,也不會向買家提供安全保障承諾。這種做法雖然有利于維護地區穩定,但在短期內確實影響了出口規模。有些國家購買武器的目的不僅是防務需要,更希望通過軍購獲得大國支持,中國的"中性"立場在這種情況下就顯得不夠有吸引力。
以埃及為例,他們原本對殲-10C很感興趣,中國戰機甚至飛越金字塔進行了展示。但最終埃及還是選擇了繼續升級美制F-16,主要原因就是美國承諾提供先進的空空導彈和長期技術支持。在埃及看來,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不僅是裝備問題,更關系到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
![]()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西方國家的干預。當某些國家表現出對中國武器的興趣時,美國和歐洲往往會出手阻撓,通過外交壓力或者提供替代方案來改變這些國家的決定。這種"三方博弈"的復雜局面,讓中國戰機的出口之路變得更加曲折。
不過,最近俄羅斯在這方面也面臨類似壓力,但他們的應對方式更加直接。俄羅斯往往會通過降價、提供優惠貸款,甚至技術轉讓等方式來增強吸引力。相比之下,中國在這些"非常規"手段的運用上相對保守。
![]()
技術實力與市場表現
從純技術角度看,中國戰機在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俄羅斯同類產品。殲-10C在巴基斯坦空軍的實戰表現就是最好的證明,面對裝備法制陣風戰機的印度空軍,殲-10C展現出了明顯的技術優勢。
但技術先進不等于市場成功。市場認知需要時間積累,特別是軍用裝備這種關系國家安全的產品,買家往往更相信"久經考驗"的品牌。俄制戰機雖然在某些技術指標上可能不如中國產品,但它們經歷了更多實戰檢驗,在可靠性方面有更強的說服力。
![]()
另外,中國戰機在國際市場上還面臨一個"后發劣勢":缺乏足夠的用戶案例。當潛在買家考慮采購時,他們更愿意選擇那些已經被多個國家驗證過的產品。俄制戰機在全球有幾十個用戶國,這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而中國戰機的海外用戶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市場信譽。
價格因素也是一個考量,雖然中國戰機的性價比優勢明顯,但對一些預算充足的國家來說,價格并不是決定性因素。他們更看重的是綜合實力和長期合作前景。在這方面,俄羅斯憑借其深厚的軍工歷史和完整的產業鏈,仍然具有一定優勢。
![]()
五代機時代的新機遇
雖然在四代機市場面臨挑戰,但中國在五代機領域卻擁有獨特優勢。目前全球能夠對外出口標準五代隱身戰機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中國,而美國的F-35主要供應給北約盟友和傳統伙伴。
這意味著世界上還有大量國家無法從美國獲得五代機,但又急需這種先進裝備來應對日益復雜的安全威脅。中國的殲-35(出口型FC-31)正好可以填補這個市場空白。
![]()
據公開信息,巴基斯坦已經明確表示將引進FC-31戰機,這將是中國五代機出口的重要突破。與四代機市場的激烈競爭不同,五代機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中國有機會建立先發優勢。
更重要的是,隨著技術不斷進步,中國戰機的性價比優勢正在顯現。以殲-10CE為例,單價約1.1億美元,而法國陣風的出口價格接近2億美元。在性能相當的前提下,價格優勢將是中國戰機的重要競爭力。
![]()
五代機市場的另一個特點是技術門檻極高,能夠參與競爭的廠商屈指可數。這給了中國更大的定價權和議價空間。隨著殲-35技術日趨成熟,預計未來幾年將迎來出口訂單的爆發期。
未來十年,隨著更多國家開始五代機采購計劃,中國有望在這個新興市場占據重要地位。畢竟技術先進、價格合理、不附加政治條件的武器,對大多數國家都具有吸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