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看到了一份20年前的報紙,標題為,某戰略目標 “2022年實現人口零增長!”
如今再對比一下最近幾年的人口趨勢,不僅達成預期,甚至超預期。
然而這種超出預期的表現也引發了新的擔憂。
![]()
01.
為啥提出計劃?
我們查詢相關的資料以后發現,當年提出生育的措施也是情有可原——
回顧20世紀90年代,國內正滿目瘡痍,百廢俱興,首要面臨的大難題就是如何保障大家的生存,但當時國財力有限,要養活那么多人非常不容易。
龐大的人口基數只會讓生存環境和就業資源“超載”,甚至最基本的溫飽都難以保證。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1980年開始計劃措施,力求控制人口增長。
![]()
02.
計劃的結果如何?
確實有效!2003年全國人口12.92億,人口出生率為12.4‰;
到2022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也就是說,我們提前進入了“人口負增長”階段。
然而,生育率持續下降,人口老齡化加劇,各種問題頻出,比如近幾年的學校關停潮、產科醫生轉崗、剛需改善需求購房減少…
這時候發現,人口結構的失衡恐帶來更多負面影響,于是2016年我們開啟了催生模式——
2016年提出一個夫妻可以生兩個孩子;
2021年正式出臺“三孩”政策;
2022年給予生育補貼;
2024年延長產假,給予產檢補貼、生育報銷、育兒補貼、多子女家庭買房給予補貼…
2025年3周歲以下嬰幼兒發放每孩每年3600元,至其年滿3周歲;免費大班教育…
效果呢?并不明顯!
南方都市報消息,有數據預測,2025年出生人口可能在800萬至850萬之間,并將在800萬以下的規模下持續存在多年。專家李迅雷:預計2027年我國總人口將跌破14億。
![]()
03.
人口持續減少的影響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蓬勃發展40多年,“人口紅利”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1980到2005年,全國人口突破10億,那段時間GDP增速經常超過10%,經濟就像坐上了火箭。
再比如2008年房價本來跌得挺厲害,但2009年又開始漲——很大一個原因,是1987年第三次“嬰兒潮”出生的那批人,剛好在那時候要買房了。
可以說,人口和經濟是緊密相關的,人少了,經濟活力可能減弱;年輕人比例降低,還會加重養老負擔,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
![]()
04.
為啥鼓勵下年輕人也不愿意多生?
年輕人不愿意多生的背后,其實是他們對未來壓力的擔憂,生娃關乎的不僅僅是錢袋子:
第一,生孩子的負擔問題
年輕人思維的覺醒,讓他們覺得生孩子不僅不會增添幸福,甚至給自己帶來生活上的負擔,在沒有能力照顧自己前,很多人不考慮生育。
而之所以會如此,也與當今社會生存現狀有很大的關聯。比如這幾年大家的競爭壓力大了,為了生存,內卷普遍,每天長時間奔波在工作第一線,工作幾乎占據了2/3的時間,正常休息估計都不夠,哪還有時間考慮生個孩子增加負擔?
第二,文化教育的普及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接受教育更多,人格獨立意識也漸漸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價值觀也日益顯現。
很多年輕人更想先拼事業、追求理想,不愿意太早被孩子牽絆。還有的人不愿意將就結婚,找不到合適的對象,寧愿單著,
![]()
第三,長期性的資金、精力等問題
生娃不只是“生一下”那么簡單,從懷孕到把孩子養大成人,是長達二十多年的投入,考驗的不僅僅是精力,還有財力支撐。
比如有機構預測,平均養大一個孩子起碼三四十萬,大城市的養孩子成本上百萬,很多人養自己都難,不生也就情有可原。
還有很多女性擔心生育影響工作,生完孩子回到公司,可能就不再有一席之地,從此職業生涯可能徹底畫上句號。
還有的人,連自己都難照顧好,推遲或放棄生育,就更不足為奇了。
![]()
總之,要不要生孩子、生幾個,已經成為很多家庭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它牽扯到住房、教育、工作、經濟等方方面面,每一關都不容易。
所以,個人意愿和國家的呼吁都需要重視,但如何保障其中的平衡,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為營造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努力奮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