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芯片這事兒,全球的目光總離不開中美之間的拉鋸戰。美國那邊從2018年就開始卡脖子,瞄準先進制程的芯片和技術,層層加碼,就是想拖慢中國的高端步伐。
可沒想到,中國這邊沒硬碰硬先進領域,而是低頭深耕成熟芯片,特別是那些28納米以上、應用廣泛的功率器件和襯底材料。結果呢?價格一壓再壓,全球供應鏈都跟著抖三抖。
日經亞洲最近的報道直指,這波“中國沖擊”讓歐美日巨頭們措手不及,市場份額被蠶食,轉型壓力山大。說白了,這不是簡單的貿易摩擦,而是產業鏈重塑的信號,誰抓得住成本和規模,誰就占得上風。
![]()
封鎖鏈條越收越緊,美國先進芯片管制步步為營
美國對華芯片出口管制的路子走得穩扎穩打,從2018年起步,到2025年還在加碼。最早是2018年5月,美國商務部把華為等中國企業拉進實體清單,限制高端芯片和設備的供應。
這一步棋,直接斷了部分供應鏈的口子,讓國內設計公司采購成本躥升。接著,2019年,美國擴展清單,涵蓋更多科技公司,重點盯住AI和5G相關的計算芯片。
2020年,疫情期間管制沒松懈,反而在年底強化了對EDA軟件的出口審查,間接影響芯片設計工具的獲取。轉眼到2022年10月7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扔出重磅新規,針對先進計算集成電路和半導體制造設備設下高門檻。
規則明確規定,出口高性能GPU和相關工具需要許可證,中國企業基本被擋在門外。這不光是技術壁壘,還拉上荷蘭和日本,ASML的光刻機禁售令一出,7納米以下制程的設備進口雪上加霜。
2023年,美國繼續升級,7月BIS調整規則,新增對邏輯芯片和存儲器的限制,涵蓋更多內存類型如HBM。年底,又把長江存儲等中國企業加黑名單,理由是涉嫌軍事應用。2024年,新規落地,針對沉積和刻蝕設備收緊,12月版本則擴展到AI訓練芯片,門檻從性能參數細化到供應鏈審查。
![]()
到了2025年,管制節奏沒亂,6月BIS發布更新,聚焦擴散風險,強調盟國協調。9月,又有報告指出,美國投資芯片廠超4000億美元,從2027年起將領先中國和韓國。
這些管制聽著高大上,其實落地后對中國的影響挺直接。先進芯片領域,國內企業短期內難追,采購渠道窄了,研發周期拉長。但也逼著中國轉向別的戰場。成熟芯片呢?28納米以上的制程,本來就是量大面廣的貨色,用在汽車控制器、光伏逆變器和工業電源上,全球需求穩穩的。
中國抓住這個點,靠規模和成本殺出一條血路。2025年2月日經亞洲的報道就說,中國在成熟芯片的擴張速度快得驚人,預計到2025年底,全球成熟芯片產能中國占28%,這數字一出,西方公司直呼生存壓力大。
為什么?因為價格戰打得太狠,歐美日供應商的利潤空間被擠壓,轉型成本高企。簡單算筆賬,2021年歐美日的6英寸碳化硅襯底片賣800到1000美元一張,2023年中國供應商直接拉到400美元,成本線以下,這誰扛得住?
![]()
成熟制程的低價風暴,中國襯底企業直擊痛點
中國在成熟芯片領域的發力,核心就是碳化硅襯底這塊兒。別看它不算最尖端,但應用廣,電動車和新能源設備離不開它。天科合達和山東天岳這些本土企業,靠著工藝優化和產業鏈整合,把價格壓得地板價。
2023年,國際半導體協會數據顯示,中國碳化硅襯底的報價低到讓德國X-Fab的銷售總監馬可直搖頭,他公開說,這報價低于我們的材料成本,只能放棄6英寸死磕,轉向8英寸生產線。可轉型不是說轉就轉,得花3年時間,期間訂單流失嚴重。
山東天岳從2017年就布局6英寸長晶工藝,到2023年良品率高,成本比8英寸低60%。他們用本土設備,北方華創的長晶爐一臺才200萬美元,進口的翻倍到400萬,還省了維修費。
電費這塊兒,中國工業電0.08到0.12美元一度,海外0.25到0.35美元,長晶過程跑10到15天,電費差拉開成本鴻溝。地方政府補貼也給力,每萬片產能1.5億人民幣,天科合達借這東風,擴產不停。
結果呢?2023年全球價格戰開打,歐美日襯底從600到700美元滑落,中國本土穩在400美元。Wolfspeed(前科銳)扛不住,2023年拆分碳化硅業務,關閉美國本土6英寸廠,全力撲8英寸避鋒芒。
![]()
這波沖擊不光是襯底,成熟芯片整體產能過剩。2025年中國成熟節點產量預計占全球28%,西方公司擔心生存,價格沉底讓他們庫存積壓。日經亞洲的文章提到,中國硅晶圓本地企業崛起,電子制造商鼓勵用國產材料,全球巨頭份額抖動。
為什么中國能這么玩?規模效應唄。成熟制程不需要最貴的光刻機,靠量產和本土供應鏈,成本控制得死死的。光伏逆變器領域,6英寸碳化硅的穩定性夠用,大企業訂單傾斜中國供應商。
電動車控制器也一樣,量產優勢讓比亞迪這些車企樂見其成。X-Fab的馬可不是個例,好多海外企業被迫調整,2024年Wolfspeed裁員上千,專注高電壓應用,但市場反饋說,短期內需求波動大,轉型陣痛明顯。
這就像超市打折戰,你賣高端進口水果,我賣本地蔬菜,新鮮又便宜,顧客自然往我這兒跑。2025年全球芯片市場規模超5000億美元,成熟部分占大頭,中國份額從2021年的15%躥到2025年的28%,這增速不是吹的。
日經的“中國沖擊”論調聽著警鈴大作,但對下游用戶是好事,電動車和工業設備成本降了,終端價親民。問題是,海外巨頭不甘心,2024年應用材料和泛林科技降價30%搶市場,可中國企業早有準備,靠聯盟抱團,專利交叉授權,避免重復燒錢。
![]()
設備國產化的快車道,本土企業合力破局
中國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是成熟芯片反擊的底氣。2017年3月,中國集成電路創新聯盟成立,62家成員包括中芯國際、華虹和中微,目標就是縮短驗證周期,從24個月壓到12個月。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報告顯示,國產設備率升到21%,預測年底達50%。中微的刻蝕機牛,5nm級進入臺積電和三星線,市場份額25%,僅次應用材料和泛林。北方華創的薄膜沉積設備,2025年通過14nm驗證,大規模用在合肥和深圳廠。
華海清科的化學機械拋光機,14nm以下商用,驗證周期短。光刻機推進,北京科益虹源的193nm激光器,華卓精科的雙工作臺,長春光機所的物鏡,組裝測試過關。聯盟的作用大,長江存儲提前導入技術到北方華創設備,調試效率翻倍。
中微的CCP刻蝕機,在合肥長鑫、中芯深圳和積塔三線同步,數據互通從18個月縮到9個月。2025年上半年,北方華創營收298億,同比增長35%,28nm PVD設備中芯批量采購,14nm ALD進入驗證。中微半年營收破50億,3nm刻蝕機國產替代率100%。
![]()
這些進展不是天上掉的,靠研發砸錢和市場拉動。2025年4月,中微增資40億,北方華創并表芯源微,毛利率短期承壓但長遠看好。華泰證券預測,2025年中國設備市場國產率同比升7%到23%。
灣芯展上,北方華創、中微和拓荊科技新品齊發,刻蝕、沉積和清洗環節實力強,已進國際供應鏈。雙雄爭霸,中微專注刻蝕,北方華創布局全,客戶分布廣,盈利穩。屹唐和中微合計全球刻蝕份額2.36%,空間大。
美國那邊投資猛,從2027年起芯片廠投超中國,但中國設備自主率80%,成本低,維修便。10月10日日經說,中國硅晶圓“硅谷沙漠”崛起,產能擴張快。聯盟像美國的EUV LLC,整合資源,避開單打獨斗的坑。
![]()
這幾年芯片博弈,美國先進管制收效明顯,中國高端追趕慢了半拍,但成熟領域的反殺,讓全球市場嘗到甜頭又捏把汗。日經的“中國沖擊”不是危言聳聽,2025年全球芯片投資1420億美元,中國市場“東升西降”,AI投資拉動但成熟部分本土主導。
簡單說,中國沒被堵死路,反而在低端筑壩,高潮時水漫金山。未來呢?管制繼續,聯盟加速,2027年美國投資領先,但中國規模效應難擋。產業鏈重塑,成本為王,誰接地氣誰贏。全球用戶受益,車價降、設備廉,但巨頭轉型痛,市場洗牌在所難免。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