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科技領域的痛點,大家先想到芯片,這玩意兒確實卡得中國喘不過氣來。可要是深挖一層,你會發現還有個更隱蔽、更難啃的硬骨頭——高端科研儀器。
這行當里,美日企業死死捏著全球九成市場,中國企業砸進去3800億人民幣,愣是連個像樣的山寨版都憋不出來。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科研儀器不是簡單堆砌零件就能成的,它牽扯基礎材料、精密加工、軟件算法一整條鏈子,稍有偏差就全盤皆輸。
全球前二十大玩家里,沒一個中國臉孔,美國賽默飛這樣的巨頭靠并購橫掃市場,中國這邊呢?進口依賴癥重到每年花掉上千億,科研項目一卡殼,整個創新鏈就跟著趴窩。這不光是錢的問題,更是技術積累和生態的差距。
![]()
進口依賴的死循環,九成市場拱手讓人
高端科研儀器這塊兒,中國市場大得嚇人,但國產化率低得可憐。拿數據說話,2023年全球科學儀器市場規模已經沖到717億美元,中國占了83.9億美元,可進口占比高達九成以上。質譜儀、電鏡、色譜儀這些核心設備,基本全靠國外供貨。
去年一年,中國進口科研儀器的金額就達到169.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上千億,這筆錢直接流進了美日企業的口袋。為什么這么依賴?根子在技術壁壘上。這些儀器精度要求高到納米級,涉及真空系統、光學組件、檢測算法,國外玩了幾十年,中國起步晚,基礎薄弱。
美日壟斷不是空話。美國賽默飛世爾科技就是典型,2019年儀器業務營收63億美元,靠著200多次并購,吞并了無數小玩家。
2016年,他們花42億美元一口吃掉FEI公司,直接拿下冷凍電鏡這塊金礦。那年收購后,賽默飛的電子顯微鏡業務逆勢增長,專攻生命科學和中國市場。日本那邊,日立和JEOL也穩坐釣魚臺,透射電鏡全球就三家廠商,他們占兩席。
結果呢?中國科研院所買設備時,進口貨占八成以上,國產的還停在中低端,穩定性、精度都跟不上。舉個例子,質譜儀分辨率,進口的能到百萬級,國產頂多十萬級,分析復雜樣品時誤差大,數據不可靠。
![]()
這依賴癥不是一天養成的。從2010年中國制造業超美成全球第一后,科研投入猛增,可高端儀器領域落后歐美至少20年。全球前二十企業,全是西方臉孔,中國零上榜。
貿易逆差拉大,2019年儀器儀表進出口總額逆差181.55億美元,2023年更糟。為什么不趕緊國產?不是不想,是難。儀器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回報慢。國外巨頭有專利護城河,中國企業一抄襲,就踩雷知識產權,罰款不說,技術還學不全。
結果,科研項目用進口設備,數據一出國門,核心技術照樣被卡。想想看,生物醫藥、新材料這些前沿領域,全靠這些儀器撐腰,一旦斷供,產業鏈直接癱瘓。這比芯片棘手多了,芯片至少低端能湊合,儀器高端全線空白,卡脖子卡得更狠。
![]()
3800億砸進去,山寨版遙遙無期
國家下血本了,累計投入3800億推動國產化,可效果呢?離山寨版還遠著呢。去年進口額就564億美元,折人民幣3800億,這數字聽著就肉疼。
錢花哪兒了?建廠、招人、研發,可瓶頸卡在核心部件上。像分子泵、光柵、檢測器,這些小玩意兒精度要求極高,中國供應鏈斷層,進口一個螺絲都得繞道。
企業試著組裝,成品出來后測試一輪,耐用性差、靈敏度低,科研用戶搖頭不買賬。2023年全球質譜儀市場77億美元,中國份額不小,但國產只占一小頭。禾信儀器這樣的龍頭,專注19年,推LCQTOFMS,但市場滲透率低。為什么?因為系統集成難,軟件算法是軟肋。
![]()
國外賽默飛的軟件優化幾十年,數據處理快準狠,中國企業算法粗糙,分析時間長一倍,用戶寧愿多花錢買進口。資金鏈也拉扯人,賽默飛一年收入405億人民幣,中國所有廠商加起來才這零頭。投資人算賬,回報周期10年以上,誰敢all in?結果,錢多散在低端,高端研發餓肚子。
再看電鏡,冷凍透射電鏡是“卡脖子”清單上頭號選手。科技部點名,全球就日美三家壟斷,中國企業試著追,砸錢建線,可成像分辨率總差口氣。2024年關稅上調30%,進口成本漲,企業本想借機國產,可供應鏈跟不上。
深圳、北京工廠忙活,組裝一臺國產儀,得進口七成部件,成本不降反升。3800億聽著多,可分散到上百家企業,每家分杯羹,研發深度不夠。政策推“以國產為主”采購,高校中標率升了點,但高端項目還得破例進口。這循環一轉,進口依賴更牢,山寨版成了鏡花水月。
![]()
國產爬坡的酸甜苦辣,份額從低谷往上扒
好在不是全無希望,國產化在爬坡,份額雖小但在漲。2023年中國科學儀器市場規模超7900億,2024年預計8995億,增速8%。中低端國產占38%,比前幾年翻番。聚光科技這樣的企業,中標環境監測項目多,分析效率追上進口。
2024年ACCSI頒獎,26家中國企業上榜,鼎陽科技、精智達在廣東領風騷,浙江江蘇北京也冒頭。這進度來之不易,國家重大科研儀器項目2024年資助8.37億,自由申報5.2億,部門推薦3.17億。從2018年起,累計67個項目落地,聚焦色譜光譜質譜。
進展亮點在哪兒?政策東風吹得猛,科技創新貸款支持,稅收減免拉企業下水。禾信質譜儀2023年出新款,市場反饋好,穩定性上臺階。聚光科技借PPP項目,業績新增量,儀器服務配送時效快,成本低,用戶開始轉向。
全球市場北美歐洲中國日本占八成,中國增速高于全球,2024年846億規模。國產替代拐點隱現,2023年進口規模雖高,但增速放緩5.2%。企業梯度分明,一線如天瑞儀器,二線如島津中國代理轉產,底層小廠專注細分。
苦頭也多,高端仍進口85%。維修維護成新痛點,進口儀壞了,配件等半年,試劑耗材軟件全卡脖子。2024年上海發力科學儀器產業,高校院所聯手,建共享平臺,降低門檻。
可人才流失嚴重,國外薪水高,國內留不住頂尖算法工程師。產業鏈上游弱,精密加工靠進口,軸承電機材料跟不上。2025年預測,電子測量儀器市場403億,復合增長4.8%,但高端突破還得幾年。這爬坡路,份額從不足5%到38%,是實打實的進步,可離自給自足遠著呢。
![]()
破局的鑰匙,得攥緊人才和生態
要真想撬開美日壟斷,得從根上治。政策繼續推,采購傾斜國產,2024年重大項目資助翻番,鼓勵企業并購整合。小廠散沙一盤,合并資源,專注核心技術。
人才是硬杠,國家基金評審嚴,院士帶頭下場,像中科院那幫人,實話實說,高端被壟斷,得靠長期積累。國外賽默飛并購王道,中國也學,2023年行業整合加速,風投投小巨人企業。
生態建起來,高校企業院所三方聯手。共享實驗室降成本,數據平臺統一標準,避免重復造輪子。知識產權護航,專利申請漲,避開雷區。國際合作別閉門造車,學先進經驗,但不賣身。
想想芯片,華為海思從28納米破關,儀器也得這么一步步啃。2025年市場超9000億,國產份額目標50%,靠啥?靠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砸錢不白砸。用戶教育也關鍵,科研經費10%買國產,養成習慣。
長遠看,這行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命脈,破了它,創新鏈全活絡。美日壟斷九成不是鐵板一塊,中國有市場、有錢、有人,時間一長,份額就得搶回來。路漫漫,但方向對頭,咬牙堅持,總有那天國產儀站上C位。
![]()
這行業棘手歸棘手,可中國體量在那擺著,潛力無限。砸3800億不是白費,是在鋪路。未來幾年,關注點在中低端穩固,高端突圍。政策資金人才三駕馬車齊上,國產化率年年漲,進口依賴慢慢松綁。接地氣說,這就像養孩子,得從小事做起,別指望一夜長大。
科研儀器卡脖子,解了它,比芯片解套更解渴,整個科技生態就通了。展望2025,市場規模破萬億不是夢,國產企業領軍者會冒頭,賽默飛們得抖三抖。中國這盤棋,下得穩當,贏面大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