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飲的今天,會是中國餐飲的明天嗎?
![]()
2025年對于大多數中國餐飲業來說,絕對是難熬的一年。
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消費持續低迷,流量下滑嚴重。“反內卷”淪為口號,價格戰越打越兇。壓抑、失落、迷茫,各種情緒陰霾籠罩著從業者。
然而,市場并非沒有亮光。以薩莉亞、壽司郎、濱壽司、肉肉大米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餐飲品牌逆勢增長:薩莉亞2025財年前三季度凈利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市場成為增長的主力軍,中國區銷售額同比增長10.5%,達到630.58億日元;壽司郎踩緊油門加速開店,入華五年生意依然火爆,北京西單店每日限號2000號,號稱“北京最難排餐廳”,廣州店每逢周末仍需要配備30名以上員工才能正常運轉。
在華日企業績如虹,很多中國本土品牌卻持續低迷,兩者反差強烈。
這些日本餐飲品牌憑什么在中國市場上大殺四方?進入到全新周期的中國餐飲,又能從這些日本品牌身上學到些什么?
學日本餐飲,到底學什么?
過去幾年間,餐飲圈流行一種觀點,即:“日本餐飲的昨天,就是中國餐飲的今天”。
這個觀點的理論依據,大多來自于三浦展的《第四消費時代》。被譽為“日本消費社會研究第一人”的三浦展,在其著作《第四消費時代》中為我們總結了日本從1912年到2020年橫跨百年的社會消費變遷。
第一消費時代(1912-1937):以國家為中心。消費與國家利益緊密綁定,中產開始增多;
第二消費時代(1945-1974):以家庭為中心。經濟高速成長,消費圍繞“一家一戶”展開;
第三消費時代(1975-1997):以個人為中心。從追求數量轉向品質,消費成為個性表達;
第四消費時代(1998-2020):以社會為中心。消費降級,追求低價和情緒價值,共享、環保、社區責任成為關鍵詞。
如果用這四個消費時代來對照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你會發現我們似乎正在復刻日本的發展之路。
首先,我們面臨著相似的社會背景:收入降低,核心資產貶值(房產),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嚴重……
其次,人們消費觀念的變遷路徑也大致相同:從消費升級變成了追求性價比,從追求名牌到追求簡單、休閑,從崇尚歐美到本土化意識崛起,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追求情緒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餐飲的突圍經驗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但到底要學什么呢?
![]()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第一,“極致性價比”。
被稱為日本牛丼快餐三巨頭的吉野家、食其家、松屋,都是在“大蕭條”時期憑借著“極致性價比”實現了高速的增長;而回轉壽司界發起的“百元革命”,從而造就了一大批平價壽司連鎖品牌,憑借著超高的性價比被日本消費者稱為“國民壽司”的壽司郎,其戰略調整和確定市場地位的時期就在“失去的三十年”里。
對于極致性價比和品牌經營之間的關系,薩莉亞創始人正垣泰彥很早就做出過總結:“連鎖的本質并不是要做出生意多么興隆的店鋪,而是要做出銷售額平平,但仍可以產出足夠多利潤的店鋪”。
極致性價比的背后,是品牌對消費趨勢的準確判斷和對利潤的清醒認識。日本餐飲早于我們三十年就進入微利時代,連鎖餐飲品牌的平均毛利率大約在40%-70%,比如薩莉亞,2025財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率就僅有4.1%。
第二,“極致單店”。
作為日本餐飲行業的優秀代表,薩莉亞絕對是中國餐飲人學習的標桿,大家學習的重點聚焦于薩莉亞對于單店運營的極致追求。
薩莉亞對運營的響應速度可以量化到秒:員工上菜時并非使用托盤,而是將菜品疊在胸前,這種反常識的上菜方式可以節省 8.6秒;全員通崗,每個人都要承擔點餐、清潔、補貨這三項任務;餐廳的冷藏柜需按 "伸手可及" 的原則分區擺放,備餐動線呈 U 型以便減少步行距離。經過對運營動作的精算和拆解,薩莉亞創造了"15 分鐘極速翻臺" 的行業紀錄。
在用工上,薩莉亞同樣“苛刻”:大部分門店的正式員工僅有4名,其余均是小時工,正式員工和小時工的比例為1:4,這種極致的用工模式幫助薩莉亞把人工成本控制在12%以內。
在選址上,薩莉亞遵循“113策略”,即“一線城市+核心商圈+非黃金位置”。通過避開黃金位置,薩莉亞大幅壓低了租金成本。有數據顯示,其租金占比控制在13% 左右,遠低于行業的平均水平。這部分節省下來的成本,并沒有裝進企業的腰包,而是直接讓利給消費者,進而支撐其低價策略,使其能夠長期保持高性價的定位。
第三,“極致供應鏈”
如果要問過去三十年間日本餐飲最大的變化是什么,那就是完成了對供應鏈的重構,即:從手工時代進入到工業時代。
而這個變化的基石是“效率革命”。
日本餐飲的供應鏈早早就進入了"中央廚房2.0" 階段。以“日本外賣大王”玉子屋為例,其全自動米飯蒸制機對于每粒米的吸水率控制在 62.5%±1%;機械手臂可以精準分裝 4 種配菜,誤差不超過 3 克;其物流系統更是達到了 "分鐘級" 響應:上午 10 :00前接收訂單,11:30 前完成配送,分組配送方式(遠、中、近距離組聯動)實現了高效補貨,冷藏車按照最優路線行駛,全程溫控誤差 ±0.5℃。
日本的餐飲企業深度借鑒了制造業中精益管理的經驗,比如日清集團把豐田的 "JIT 準時制" 轉化為"食材零庫存制" ,央廚可以做到 "訂單下達后 4 小時內送達門店"。
日本餐飲供應鏈通過建立中央廚房、聯合采購,和與上下游供應商深度合作等方式,大大降低了采購成本,保障食材品質的穩定,全程可溯源;同時冷鏈覆蓋率高達95%,食材損耗率小于2%,供應鏈效率遠遠高于中國的餐飲同行。相關數據顯示,日本餐飲行業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 4.2 倍,供應鏈成本比例低至 18%,這些驚人的數字背后,是餐飲工業化體系不斷迭代和深化的結果。
日本餐飲供應鏈高度發達,讓其很早前就實現了凈菜、配料、米飯等食材的集中供應,單一菜品的低成本和高翻臺率也推動了連鎖餐飲品牌的高速發展,到2021年,日本餐飲連鎖化率就已經高達50.8%,而截至2025年,中國餐飲行業的連鎖化率為24%,僅為日本的一半。
小結:
過去三十年里,日本餐飲企業充分認識到經濟下行周期里大眾消費習慣的變化,不再追求發展速度和效益最大化,而是主動調整經營結構和方式,用工業化思維改造傳統的餐飲行業,引入大量的先進設備和生產標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終成功地穿越了周期,并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餐飲品牌。
完全照搬日本模式,可能會得不償失
今年4月,三浦展在其新書《第五消費時代》里描繪了未來二十年社會消費的7個趨勢(7S):
1、slow:慢生活
2、small:小而美
3、sodiable:人情味
4、soft:人性化
5.、sustainables:可持續
6、sensuous:多層次的愉悅
7、solution of social probelms:社會責任感
三浦展把這些趨勢匯總成一個關鍵詞:Well-Being。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消費者以“悅己”消費為核心,消費趨勢傾向于“滿足自我內心幸福”,即“我開心最重要”。從重視外在到關注內心,從物質到精神,從集體到個人,這的確是一大跨越。
“第五消費時代”的到來,也為我們餐飲人提出了一系列的難題:新時代下,我們到底是該滿足剛需,還是要關注情緒價值?到底是要側重性價比,還是要做質價比?到底是要大力發展供應鏈,提高工業化的水平,還是更看中鍋氣、人氣和煙火氣?
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認為,對于日本餐飲,我們可以借鑒,但必須結合國情;可以學習,但必須以我為主。
原因很簡單,日本由于國土面積狹小,民族單一,其模式相當單調且很容易復制。而中國幅員遼闊,國家的超大規模性使得不同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消費特色。另外,中國經濟的發展也不均衡,呈現“K型”發展,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已經處在追求簡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第五消費時代,而廣大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還處在消費升級的第三消費時代。
最關鍵的是,中國餐飲市場的變化之大、復雜,數字化程度之高,是日本無法比擬的。過去幾年我們深刻地見證了這一過程:很多夫妻店的老板剛學會手機點餐,抖音直播就呼嘯而來了;日本的一碗骨湯拉面可以賣幾十年,但是中國奶茶品牌一星期沒有上新,消費者就覺得你out了;日本的餐飲消費以線下為主,中國的渠道則高度碎片化,僅僅一個外賣就有三家競爭,還有一大堆類型迥異的渠道,外帶、團購、拼團、直播、私域、零售……
所以,如果完全照搬日本模式,就等于刻舟求劍,結果自然是南轅北轍。
![]()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第五消費時代下,中國餐飲的破卷之路,可以從以下五個方向入手:
第一,“高質平價”
過去兩年,中國的餐飲業走過最大的彎路,就是錯把“極致性價比”理解為“極致低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咖啡行業牽起的“9塊9大戰”。大家拼命卷價格的結果,就是全行業的“無利潤繁榮”。
“極致低價”吸引到的是價格高度敏感的客群,但對于商家而言,“一分價錢一分貨”,追求“極致低價”就意味著必須在成本和品質之間二選一,最終的結果就是商家不賺錢,消費者不得利。
還有一點需要明白,只有“大玩家”才有資格談“極致性價比”。我們只看到了蜜雪冰城的檸檬水賣3塊錢一杯,沒看到的是雪王全球超五萬家店和每年超過11.5萬噸檸檬的驚人采購量;瑞幸有底氣堅持“天天9塊9”,也是靠著2.6萬家門店帶來的恐怖采購規模,相關數據顯示,僅瑞幸一家企業的咖啡豆采購量就占了巴西對華出口的六成。
沒有體量上不了牌桌,沒有利潤就無法發展,對于絕大多數餐飲品牌來說,“高質平價”才是最現實,也最務實的發展之道。
舉個例子,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北京快餐市場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幾乎是貼身肉搏。而南城香堅持“快餐價格,正餐品質”,主動放棄低價值客群,向“高品質低價格的精致餐廳”轉型。今年4月份,南城香車公莊店重裝開業,新店型定位“現炒社區食堂”,且堅持“真食材、基地直采、新鮮直達”。改變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據創始人汪國玉透露,該店單日接待顧客超過1000人次。
“高質平價”的背后是企業平衡成本、品質、利潤、體驗等多個維度的結果,是兼顧企業生存發展和用戶體驗的最佳選擇。
第二,無人化+智能化
今年7月,京東正式推出了“七鮮小廚”,主打新鮮現炒無預制,承諾5分鐘內出餐,走極致性價比路線,一經推出就爆單,日均訂單已超過1000單。而后,京東更是直言三年內要在全國開出1萬家“七鮮小廚”,其底氣來源正是炒菜機器人。
最近一年,一場后廚機器人化、智能化的“軍備競賽”正在悄悄展開:小菜園拿出1.5億元采購3000臺炒菜機器人,霸碗全國700多家門店全都配備炒菜機器人,鍋圈食品宣布完成對炒菜機器人品牌的數千萬級戰略投資,南城香投資小女當家旗下炒菜機器人公司……
根據《世界炒菜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炒菜機器人呈現持續井噴態勢, 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37億元,未來幾年將持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預計到2030年,炒菜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在團餐和快餐的滲透率達到50%左右的臨界值。
上個十年,中餐的產業化主要圍繞著央廚的工業化、倉儲物流的信息化和傳統菜肴味型的標準化展開,但隨著競爭進入深水區,餐飲的成本壓力陡增,炒菜機器人成了競爭的突破口之一。
眼下,炒菜機器人3-5分鐘就能完成一道菜,大大提升了用餐高峰期的接待能力;同時能精準調控溫度、時間,調味品用量甚至可以精確到克,菜品穩定性大大增強。整體來看,其能幫助餐廳降低40%的人工成本,壓縮30%的廚房空間,在降本增效上優勢明顯。
中國餐飲行業正經歷著從“規模擴張”到“效率深耕”的深刻轉變。
未來隨著視覺識別和味覺傳感技術的進步,炒菜機器人將實現更精準的食材識別和口感復現,通過云端訓練和機器學習,甚至可以實現自我學習和個性化調味,擁有“沒有邊界的廚藝”。
“無人化+智能化”組合下的炒菜機器人,將成為餐飲行業最強大的新質生產力。
第三,反供應鏈模型
預制菜之爭給了所有餐飲人一個警醒,那就是:中國傳統的餐飲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吃新鮮的,吃口熱乎的,吃點健康的”,是刻在我們這個民族骨子里的基因,短時間內無法改變。
作為預制菜消費大國,日本的老百姓為什么不像中國這樣抵觸預制菜?原因在于,日本的飲食以冷食為主,講究便捷、快速、安全,消費者天然對預制菜的接受程度就比較高。據統計,在日本有超過60%的上班族每周自己做飯不超過兩次,其中近40%的人依賴超市、便利店或冷凍食品解決三餐。這跟中國人講究鍋氣、一熱抵三鮮的飲食習慣截然相反。
但與此同時,“新鮮現做”在日本依然流行,比如,丸龜制面就以現場制作烏冬面為賣點,強調面條的新鮮度和口感。
其實,預制菜和“現點現做”滿足的是兩種不同人群的需求,一邊強調的是效率和性價比,另一邊追求的是品質和體驗,愿意為現制付出高溢價,兩者非但不矛盾,還是有益的補充。
在中國市場,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意識到餐飲工業化帶來的問題,消費者不愿意為預制菜支付高溢價,期待市場提供更多高性價比的“現炒”產品。
于是我們看到鄉村基主動關閉中央廚房,承諾“現炒現做、明廚亮灶、新鮮現配”;現炒快餐品牌小女當家,追求“看得到的鍋氣和聞得到的香氣”;太二升級“5.0鮮活模式”,主打“活魚、鮮雞、鮮牛肉”為三大招牌產品;左庭右院發布“一路領鮮”的全新品牌戰略,通過“當天鮮切、拒絕冷凍”和“無抗認證”等標準,強化產品的健康感與稀缺性……
面包要“現烤”、牛奶要“現打”、澆頭要“現炒”、砂鍋要“現煲”、奶茶要“現制”,鹵味要“現炸”、糖水要“現煮”、餃子要“現包”、米粉要“現磨”、牛肉要“現切”……把模式“做重”,把儀式感“做強”,把鍋氣“做足”,“反供應鏈模式”的復興體現了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擔憂,同時也預示了“鍋氣”回歸,給了更多“匠人、手藝人”機會和市場空間。
![]()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第四,細分市場稱王
工作日的午市,素滿香里坐滿了前來吃飯的老年人;周末的小放牛成了兒童樂園,家長們帶著孩子編小辮、玩積木、看小丑表演;9月份開學季一到,大學生們開始擠爆比格披薩……
都說生意不好做,為什么這些餐廳的生意這么好?
一組數據解釋了這一切:2025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突破2.6億,占總人口的18.7%;2024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3.1億人,占比高達22%,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時代……
老齡化、少子化疊加不婚、丁克觀念的普及,使得餐飲的消費趨勢發生重大調整,多樣化、個性化和差異化的需求大行其道。
從微觀看全局,你會發現變化早已到來:現在很多川菜和湘菜館可以免辣,就是為了照顧家庭和老年客群;餐廳的包間越來越少,2人位和1人位越來越多;寵物友好餐廳開始流行,“168元一狗”的“小狗年夜飯”套餐一飯難求……
中國餐飲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過去那種粗放式的、大而全的經營模式已經不靈了,如今的餐飲是“細分賽道為王”,簡單講就是:抓住一類人,在一個場景下的一種需求。
素食餐廳慶春樸門憑借著專業的素食料理成功出圈,杭州店連續入選2022-2024年的必吃榜,北上廣深四地的門店均登頂當地素食熱門榜的第一名;自助小火鍋完美解決了“消費降級+1人食”這兩大痛點,以圍辣、龍歌、農小鍋、一圍、盛香亭等為代表的品牌迎來了爆發性的增長;在卷無可卷的茶飲界,“細分”成為品牌們唯一的突破口,蔬果茶、養生茶、輕乳茶、手作茶、國風茶飲,還有“只賣一款茶,永遠不上新”的麒麟大口茶……
如果你什么客群都要,你會發現每一個品牌都將是你的競爭對手。餐飲已經進入到“越細分,越有機會”的時代。
碎片場景、細分人群、小眾品類、長尾流量,細分市場看起來“生意很難做大”,實際上“有選擇性的放棄”所產生的品牌差異化和稀缺性,反而更容易被消費者記住和選擇。
第五,情緒價值
每個周末,想逃離生活的帝都打工人們,擠滿了“跳海”。“社交”是年輕人走進跳海的主要原因,“情緒價值”成了跳海最大的商業價值。在跳海,任何一名顧客可以申請成為“兼職打酒師”,他可以決定店里放什么音樂,做什么活動,甚至可以參與業績分成。此外,跳海還會定期舉辦展覽、市集,甚至是朗讀會,組織一些騎行、飛盤等社交活動……
對于這個獲得了數千萬元融資的“網紅品牌”,網上有不少的質疑:“情緒”究竟有沒有價值?“社交”到底賺不賺錢?
跳海創始人梁優曾向媒體表示,2023年跳海的收入就已經破億,30家門店家家盈利,平均10個月回本。
對于當下的年輕人來說,“吃喝”早已脫離了產品的功能屬性,吃飯變成了吃環境、吃氛圍、吃感覺;喝酒成了紓解孤獨,釋放壓力、情感連接的理想方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
![]()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三浦展的“7S”理論已經告訴我們,在基礎溫飽被滿足后,“精神剛需”顯得尤為重要。
號稱首創“漢文化美食劇場”的北京“宮宴”,憑借著“沉浸式體驗+古風餐飲+實景演出”的組合,已經在北京、上海、杭州開出6家門店,火爆到什么程度?北京的宮宴復購率高達40%;1800元/人的夏日晚宴,至少提前7天預約,即便是后排的基礎套餐也高達498元/人。
在宮宴里扮演NPC,去泡泡瑪特排隊買Labubu和在跳海做兼職打酒師,其背后的商業本質是一樣的。
年輕人為了幾塊錢的米粉、十幾塊錢的奶茶斤斤計較,但是花三四百塊錢吃一頓宮宴卻眼都不眨一下。
“情緒價值消費”已經成為新一代消費升級的核心趨勢,麥肯錫的調研揭示,64%中國消費者將精神滿足列為首需,另據媒體報道,中國Z世代為情緒買單的意愿是80后的3.2倍。
用場景敘事構造情緒價值,用文化IP強化品牌心智,用特色產品建立味覺壁壘,用社交傳播形成復購閉環,“情緒價值”已經成為餐飲破局的關鍵。
寫在最后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8月份,中國餐飲總收入為36480億元,大盤仍在增長,但增速和客單卻出現明顯的“雙降”。
有個做了十幾年餐飲的老板跟我抱怨說,“以前做餐飲,不賺錢就是虧錢;現在做餐飲,不虧錢就等于賺錢”。
經濟上行的時候,考驗的是搭車的水平;經濟下行的時候,考驗的是認知的能力。
所有餐飲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第五消費時代下”,中國餐飲的“人貨場”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人——消費主體從家庭消費變得更加多元,老年經濟、一人食成為主力,消費者從購買“體面”到追求“體驗”;
貨——從“不求最好、只求最貴”,變為“高質平價,好吃不貴”;
場——從“中心化”變為碎片化、社會化、數字化;
小寬老師說過:以前的餐廳是到好吃為止,現在的餐廳是從好吃開始。
如今的餐飲,既卷價格,也卷價值。但是內卷并非當下唯一的敘事方式,這個市場上永遠不缺賺錢的買賣,餐飲江湖里依然有人悶聲發大財。
穿越周期,既要行動,更靠信念,還是那句話:“悲觀者永遠正確,樂觀者永遠前行”。
本文由紅餐網(ID:hongcan18)原創首發,作者:翟彬;編輯:洪君。文章配圖來自圖蟲創意,紅餐網經授權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