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有的人選擇固守陣營,有的人選擇另謀出路,還有一些人,則選擇了順應歷史的洪流,為國家和人民的未來投下自己關鍵的一票。咱們的主人公田敬堂,就是這第三種人。
他是一位在戰場上頗有建樹的國民黨將領,卻在關鍵時刻率領萬余名士兵起義,加入了人民的陣營。
按理說,這樣一位功臣,在新中國成立后理應受到重用,前途無量。
![]()
然而,他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決定:拒絕中央軍委擬任的司令員職務,選擇解甲歸田。
這位放棄了高官厚祿的起義英雄,回到家鄉后,非但沒有享受到英雄的待遇,反而過得十分平淡,甚至在鄉鄰眼中并不受待見。
從放羊娃到沙場猛將
1906年,田敬堂出生在河南省項城縣一個非常貧困的農民家庭里。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命運多舛,田敬堂也不例外。
![]()
他沒讀過什么書,從小就要為生計發愁,給地主家放羊,甚至在活不下去的時候只能靠乞討度日。這樣的童年,讓他早早體會到了底層人民的艱辛。
或許正是因為不想一輩子都這樣活下去,1924年,年僅18歲的田敬堂做出了改變一生命運的決定,參軍。他加入了當時頗有聲望的馮玉祥的西北軍。
![]()
對這個衣不蔽體的年輕人來說,當兵首先是為了吃上一口飽飯。但田敬堂顯然不是一個只想混日子的人。他作戰勇敢,為人又肯動腦筋,很快就在軍隊里嶄露頭角。
兩年后,也就是1926年,他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西北軍的干部學校,開始系統地學習軍事知識。這為他日后的軍旅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畢業后,他從基層軍官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到了1928年,已經升任少校營長。
![]()
真正考驗他軍事才能的,是1937年全面爆發的抗日戰爭。面對民族危亡,田敬堂毫不猶豫地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洪流之中。他率領部隊先后參加了晉北、綏遠、娘子關以及著名的臺兒莊戰役。
在連天炮火中,他身先士卒,屢立戰功,軍銜也一路晉升,最終成為一名手握兵權的上校團長。
可以說,田敬堂的前半生,是從一個食不果腹的放羊娃,憑借著自己的血性和拼搏,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在戰場上令日寇聞風喪膽的鐵血悍將。
![]()
審時度勢,毅然起義
1949年,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賴以維持統治的軍事主力土崩瓦解,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全國。
蔣家王朝的覆滅,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此時的田敬堂,已經是國民黨第127軍的高級將領。常年的戎馬生涯讓他深知兵兇戰危,更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眼看著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軍心渙散、民怨沸騰,他內心的天平早已開始傾斜。
![]()
促使他下定決心起義的,還有一個關鍵人物,他的老戰友高樹勛。
高樹勛將軍早在1945年邯鄲戰役中就已經率部起義,是國民黨軍中第一個起義的將領。高樹勛深知田敬堂為人正直,便秘密派人給他送信,勸他棄暗投明。
然而,這件事進行得并不順利。
信件在途中被國民黨特務截獲,田敬堂因此受到牽連,被關押審查。幸運的是,由于查無實據,加上他在軍中素有威望,不久后便被釋放。
他知道,在國民黨的陣營里繼續待下去,不僅沒有出路,甚至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
于是,他開始秘密聯絡軍中的進步同僚,如陳丹亭等人,并與解放軍方面的代表張介民取得了聯系,共同商議起義大計。
1949年,在解放軍的強大軍事壓力和政治感召下,時機終于成熟。
田敬堂果斷采取行動,率領他麾下的一萬多名官兵,在四川南江一帶宣布脫離國民黨陣營,正式起義,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
他的這一義舉,不僅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避免了更多無謂的傷亡,也為解放大西南的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
起義后,他的部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補訓師,田敬堂被任命為師長。至此,他的人生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解甲歸田,只為盡孝
起義成功后,田敬堂作為一名有重大貢獻的國民黨起義將領,受到了解放軍和中央的高度重視。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急需人才,尤其是在軍隊建設方面。
![]()
考慮到田敬堂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帶兵能力,中央軍委經過研究,準備對他委以重任。
根據一些史料記載,中央當時有意任命他擔任某軍區的司令員。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職位,也是對他起義功績的極大肯定。
對于任何一個軍人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榮譽和施展抱負的平臺。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田敬堂將要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候,他卻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包括中央領導都感到意外的決定:他婉言謝絕了這一任命。
![]()
他給出的理由,不是因為覺得職位不合適,也不是因為有其他的政治考量,而是一個非常樸素,甚至在很多人看來有些“不合時宜”的原因,他想回家。
田敬堂向組織上提出,自己從十幾歲就離開家鄉投身軍旅,南征北戰二十多年,從未在父母身邊盡過一天孝道。
如今,他的父親年事已高,并且雙目失明,生活起居非常不便。他覺得,自己戎馬半生,為國盡忠,現在天下太平了,是時候回家為父母盡孝了。
![]()
在“忠孝難兩全”的古老命題面前,田敬堂在完成了對國家的“忠”之后,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孝”。
他放棄了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祿、名譽地位,脫下了穿了二十多年的軍裝,選擇解甲歸田,回到那個生他養他的河南小村莊,重新做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
英雄遲暮,鄉鄰緣何不待見?
帶著組織的批準和一份作為起義將領的證明,田敬堂回到了他闊別二十余年的家鄉,河南項城的老家田莊村。
![]()
他終于可以像自己期望的那樣,守在年邁的父母身邊,過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他脫下軍裝,換上布衣,拿起鋤頭,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
在村里人的眼中,田敬堂的歸來并沒有激起太大的波瀾,更沒有人將他視作榮歸故里的英雄。
![]()
相反,他在鄉鄰間的處境,多少有些尷尬,甚至可以說是不受待見。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原因其實很現實,也有些令人心酸。
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鄉親們對于外界發生的大事知之甚少。他們不知道田敬堂在外面具體做了什么,更不知道他率領上萬人起義、為解放事業立下大功的壯舉。
在他們簡單而樸素的認知里,只留下了一個模糊而負面的印象:田敬堂是出去給國民黨當官的。
![]()
其次,田敬堂本人的性格也決定了他不會去刻意改變這種狀況。根據一些描述,他為人極其低調,不喜張揚。
他從不向外人炫耀自己過去的戰功,也從不拿出自己的起義將領證明去為自己爭取什么。他似乎覺得,過去的一切都已經過去,無論是功是過,都已是過眼云煙。他只想安安靜靜地當一個農民,一個孝子。
![]()
據說,在村里進行一些分配時,有人因為他的“國民黨軍官”身份而故意刁難他,讓他受了委屈,他也不去爭辯,默默承受了。
1986年,田敬堂在家鄉平靜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0歲。
直到他去世,或許村里的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這位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普通老農,曾經是一位叱咤風云、一念之間能影響上萬士兵命運的將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