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昌縣始建于1925年,沽源縣始建于1914年,兩縣土地毗連,自然條件和風土人情基本一致。1935年底至1950年中,兩縣合并,稱為寶源縣。寶昌縣、沽源縣合并改為寶源縣,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事實,是中國人民一段屈辱的歷史。
一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侵略者扶持傀儡于1932年3月1日建立了偽“滿洲國”。侵略野心爆棚的日寇并不滿足于此,他們在所謂的偽“滿洲國”邊境地區不斷挑起事端,蠶食土地。而國民黨政府不敢抵抗,一味退讓,以致喪權辱國。1933年5月31日,與日方簽訂了《塘沽協定》,默認了偽“滿洲國”和日本人占領熱河的合法;1935年2月2日,與日方簽訂了“大灘口約”,使國民黨政府喪失了對沽源縣長城以東地區的控制。
《塘沽協定》:
1933年3月份,日本侵略軍進攻長城沿線,國民黨政府對侵入華北的日軍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國軍隊自發奮起反抗。由何應欽出面派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北平軍分會參議、中日停戰談判首席代表熊斌與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于1933年5月31日在塘沽簽訂停戰協定。“塘沽協定”的內容主要是:中國軍隊撤退至延慶、昌平、順義、通州、香河、寶坻、林亭口、寧河、蘆臺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不得越過該線;日本軍隊可以隨時視察中方軍隊的執行情況。該協定實際上默認了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三省和熱河的合法性,并承認冀東為“非武裝區”。該協定使日本帝國主義鞏固了在華攫取的利益,助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
![]()
《塘沽協定》所劃之冀東非武裝地帶圖
“大灘口約”:
從1933年12月起,日軍不斷向沽源、赤城一帶侵擾。從1934年開始,日寇更鼓吹長城以北全是偽“滿洲國”的轄地,單方面認定察哈爾、河北在長城以外的若干縣“屬于熱河省”。1935年1月15日,偽滿“自衛團”與駐防察哈爾省沽源縣的國民黨29軍宋哲元部發生“沖突”;緊接著又發生因日偽軍在察東劫掠百姓而被29軍官兵收繳40人武器的事件。史稱“察東事件”。2月2日,談判在熱河省豐寧縣大灘鎮日軍司令部舉行。中方代表是第29軍第37師參謀長張樾亭、沽源縣長郭堉愷、察哈爾省政府科長張祖德。日方代表是關東軍第7師團第13旅團長谷實夫、第25聯隊長永見俊德及巖永、松井等人。何應欽力圖不形成文字,只作口頭約定。結果日方反而利用了這一點,發表了一個和北平軍分會公布內容大相徑庭的“大灘協定”,并且要求國民黨方面履行。“大灘口約”實際上喪失了中國政府對沽源縣長城以東地區的控制。
![]()
寶昌縣和沽源縣略圖
1935年12月12日,偽蒙古軍李守信部在日軍的配合下占領沽源縣。沽源淪陷之后,日本侵略者把沽源縣一分為三:東南部地區劃歸偽“滿洲國”;西南部地區劃歸偽“華北自治委員會”;北部地區已經不足以成為一個建制縣,只得與寶昌縣合并成立偽“寶源縣”。1936年出版的《文化建設月刊》第三卷第一期刊載題為《察北和綏東》的文章,文章寫道:“蒙政府(偽“蒙古防共自治軍政府”)已將寶昌、沽源二縣取消,另于寶昌縣城設寶源縣。從此,這在外交史上屢屢發生事故的沽源縣,只有我們的歷史上還存在它的名字,而在口北則竟無此地了。”日本侵略者不但吞并了沽源縣的土地,而且取消了沽源縣的建制,企圖通過“口北則竟無此地”來掩蓋他們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但是,“寶源縣”這個名稱卻使他們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自1935年底,中國政府已經失去了對于察北地區的各項權力,寶源縣成為偽政府下轄的一個建制縣。所以,“寶源縣”是一個充滿屈辱的名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
二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主席發表了《對日寇最后一戰》的戰斗檄文;10日,朱德總司令向我抗日武裝力量下達了大反攻的命令。中共寶源縣委在平北軍分區的具體部署下,帶領我地方武裝于11日解放平定堡(原沽源縣縣政府駐地)、于13日解放寶昌城(原寶昌縣縣政府駐地,后為偽寶源縣縣政府駐地),廢偽“寶源縣”。隨即中共寶源縣委和寶源縣民主政府正式成立,治所寶昌鎮,仍沿用寶源縣名。
![]()
20世紀30年代的寶昌縣城門
實際上,在解放寶昌城之前,中共平北地委已經從根據地赤源縣建制中劃分出了沽源縣,我黨和武裝挺進壩上草原時,平北地委是按照寶昌縣和沽源縣兩路人馬、兩套班子安排的。收復寶昌城后,由于情況發生了變化,就沿用了寶源縣舊制。
![]()
20世紀30年代沽源縣平定堡
為何仍舊沿用寶源縣名稱?一方面,抗戰剛剛取得勝利,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各種事情千頭萬緒,行政區劃及其命名尚提不到議事議程,馬上更改行政區劃并不現實,只能暫時沿用日偽時期的區劃和名稱。另一方面,在戰爭年代,我方的區劃建制更多的是根據武裝斗爭的需要而臨時劃分,隨著斗爭形勢的變化而隨時變化,而非僅僅根據行政管理的需要來劃分。如在察哈爾地區,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平北地委將龍關、崇禮、赤城等縣合并為龍(關)崇(禮)赤(城)聯合縣,1944年10月,中共平北地委又將龍(關)崇(禮)赤(城)聯合縣,分建為龍崇縣和赤源縣兩個聯合縣。1945年6月,中共平北地委將赤源縣劃分為赤城、沽源、張北三個縣。1947年2月,中共察北地委將張北、寶源二縣組成張寶聯合縣,同年7月,恢復張北縣和寶源縣。
三
新中國成立后,各項事業走上正軌,而曾經被日本侵略者強行劃走的沽源縣的土地重新回歸沽源,重新設置沽源縣的條件已經成熟。所以,1950年7月27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準,將寶源縣重新分設為寶昌縣和沽源縣。寶昌縣和沽源縣大致以張(北)多(倫)公路分界,張多公路以南地區(包括多倫縣二區)屬于沽源縣,以北屬于寶昌縣。隨后,將察哈爾省察北專區所屬的寶昌、化德、多倫三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盟;沽源縣仍舊隸屬于察哈爾省察北專區。
![]()
寶昌縣政府舊址
如今,寶源縣早已成為歷史,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這個名稱的來龍去脈,“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讓我們牢記這段歷史,明理而力行,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