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網財經訊 10月24日,鳳凰衛視集團聯合多家國際機構舉辦“零碳使命國際氣候峰會2025”,以“十年共識·五年同行”為主題,旨在匯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討在氣候治理新格局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與行動,積極助力中國碳中和愿景及全球減排目標的實現。
![]()
能源基金會交通項目主任陳健華
能源基金會交通項目主任陳健華出席會議并發布《新能源重卡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主題演講。
他指出,交通部門是全球及中國的重要排放源,而道路貨運尤其是減排關鍵。盡管中國新能源貨車滲透率已領先全球,但整體仍處起步階段,亟需在補能設施規劃、技術經濟性提升及政策協同等方面重點突破,以支撐交通領域凈零排放目標的實現。
陳健華分析,全球交通碳排放中道路運輸占比高達70%-80%,中國交通碳排放約占全球交通碳排放的14%。而在中國道路交通領域,貨車貢獻了約50%的碳排放和80%的污染物排放,這凸顯了推動貨車電動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他介紹當前國內新能源貨車的發展現狀:2024年全國貨車電動化滲透率已達12%,相比全球其他國家領先,但與乘用車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他指出,貨車電動化發展主要受政策補貼驅動,政策覆蓋較多的中重型貨車新能源滲透率較高,而占貨車市場銷量近半、缺乏足夠政策關注的輕型普通貨車滲透率僅為5%。
他指出,新能源貨車面臨兩大核心挑戰。首先是技術經濟性不足,車輛與補能技術路線多樣但不成熟,導致新能源重卡經濟性“不夠好”,尤其在無補貼的輕型貨車領域難以市場化推廣。
其次,專用補能設施嚴重缺失。現有乘用車充電設施無法服務貨車,而貨車專用設施,特別是高速公路沿線的重卡換電站和大功率充電站較少,直接導致新能源貨車高速公路行駛比例不足10%,制約了其應用場景。
再者,政策驅動需持續并轉向多維協同。 他認為,當前以環保和補貼為主的驅動模式,需要在未來保持,并應更加聚焦高性能產品,同時引入更持續的非財稅激勵政策。他特別指出“供給側政策還不足”,需加強產業、交通、環保、能源等政策的合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