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能開進海里?中國首款水運“高鐵”橫空出世,直接震撼全球航運界,一心還想著重塑產業鏈,再造輝煌的歐美船企,這下徹底懵了,全球物流看來又要變天了,那么,這款水運“高鐵”究竟是什么?對全球的航運和物流又意味著什么?
![]()
水運“高鐵”是什么?
今年4月,“河豚蔚藍01”在安徽蕪湖的長江邊順利下水,完成定型試驗,預示著全球首款水運“高鐵”正式誕生。“河豚蔚藍01”實際上是全球首艘標準模塊電池換電船,那么一艘船為什么要叫水運“高鐵”呢?通常我們理解的高鐵,是依托軌道進行的交通模式。而“河豚蔚藍01”雖然是船,但卻以“重構航運效率體系” 為核心。
傳統的船舶充電通常需要5到8小時靠泊充電,這也就意味著船舶在航運途中,即便短程只需充電一次,也要浪費半天時間等待,并且我國當前內河泊位資源存在不足現象,全國內河網依托長江、淮河、珠江、黑龍江、松花江等水系構成主干道,另還包括京杭運河等人工運河承擔一定運輸功能,2024年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了12.87萬公里,其中三級以上航道里程1.6萬公里,承擔著我國煤炭、石油、鐵礦石、糧食等關鍵商品物資運輸任務,同時也是外貿物資遠洋運輸供應鏈的主力軍,對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意義重大。
![]()
2024年,我國內河貨運量高達49.5億噸,是2021年的2.2倍,貨物周轉量超2.2億噸公里,是2012年的2.9倍,內河航運早已成為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隨著平陸運河、浙贛粵運河、湘桂運河、湘贛運河、江淮運河、荊漢運河等多條運河的規劃建設,未來將迎來海陸聯運新時代。但我國生產性泊位與船舶的比例只有1:15,嚴重限制了內河航運效率。
而“河豚蔚藍01”采用的是模塊化 PACK 電池組,整船有六塊電池,換一塊只需5分鐘,30分鐘便能完成全部換電,可將港口單日的泊位服務效率提升一倍以上,能有效緩解我國生產性泊位緊張的問題。
并且,這艘水運“高鐵”還借鑒了高鐵的“車-站-軌-云”智能化協同理念,同時還通過AI 算法、5G等技術,構建起內河航運“貨、船、岸、云” 一體化系統,動力系統則采用車規級電機,效率突破 97%,通過智能化協同,在提高我國航運效率,優化船舶系統的同時,也促進了零碳轉型。
![]()
中國水運“高鐵”如何重塑全球物流格局
實際上,我國并非全球第一個研究電動船的國家,比如荷蘭ZES 公司,不過,他們采用的是集裝箱式換電方案,高度依賴重型吊裝設備,對港口的規模要求也非常高,而我國研制的PACK 換電模式,電池非常小,可通過換電車實現動態補給,根本不需要改造碼頭設施,可完美適配長江、運河等現有碼頭和內河航道。
未來水運“高鐵”一旦成規模運用,將形成“干支銜接、江海直達”的現代新航運體系,這一布局,將有效推動內陸武漢、重慶等航運樞紐城市,發展成為國際性物流樞紐,縮短我國中西部與沿海地區的物流時空距離。水運“高鐵”還可與中歐班列形成協同效應,優化多式聯運體系,成為輻射亞歐大陸乃至全球產業鏈和物流系統的關鍵助力。
尤其是目前中俄正在加速聯合開發北極航道,未來水運“高鐵”還可依托這條“冰上絲綢之路”,提高中歐海上運輸效率,有助于我國擺脫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對催生亞歐能源新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
總之,中國水運“高鐵”的誕生,既是船舶技術的突破,更是全球物流體系重構的重要契機,就在美西方還在試圖圍繞全球關鍵港口展開激烈博弈,重構船舶產業鏈之際,中國已經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重組,開辟出了一條航運物流新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