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極目新聞】
十月的北京,已有些涼意。
八寶山革命公墓外,人群靜默地排起數十米的長隊。
他們身著深色衣物,神情肅穆,等待著與一位世紀老人作最后的告別。
2025年10月24日上午,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此舉行。
據媒體報道,前往送行的,不僅有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的同仁師生,更有從社會各界自發前來的普通民眾。
這一幕,超越了尋常的追悼,更像是一次自發的、集體的情感表達。
一位科學巨星的隕落,為何能引發如此廣泛而真摯的公眾共鳴?我們送別的,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
【圖片源于新京報】
一、 送別的人群,也是一幅時代畫像
送別的隊伍里,有學術的共同體。
那位帶著女兒的陳博士說:“楊振寧先生的精神我們有責任進行挖掘和發揚,今天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這位陳博士的話點明了傳承的意義。
對于年輕學人而言,楊振寧是一座學術燈塔,他的“寧拙毋巧”的治學態度,他晚年仍持續關注科學前沿的熱情,是需要被繼承和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
但更引人深思的,是那些與他并無直接學術交集的普通公眾。
那位眼含熱淚,聲音哽咽的婆婆,或許并不能完全理解“宇稱不守恒”的深奧物理內涵,但她心中澎湃的敬佩之情同樣真實而強烈。
可見,楊振寧先生在公眾心中的形象,早已超越了一名頂尖科學家的范疇。
他成為一個更豐富的文化符號,人們從他身上看到的,是不同的精神光芒。
![]()
【圖片源于中國新聞周刊】
二、 我們究竟在敬佩什么?多維的楊振寧
公眾對楊先生的敬意,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它至少由三個維度構成。
首先,他是科學高峰的象征,滿足了我們對極致智慧的向往。
盡管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無法讀懂他的楊-米爾斯方程,但這絲毫不妨礙我們對他在人類知識邊疆取得輝煌成就的尊崇。
這是一種對純粹智力之美、對探索精神的致敬。
就像我們仰望星空,雖不知其運行的全部奧秘,卻依然心懷敬畏。
楊振寧讓我們看到,人類的思想可以抵達何等深邃和壯麗的境界。
這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感,是跨越專業壁壘的。
其次,他是家國情懷的化身,牽動著我們共同的文化情感。
楊先生的人生軌跡,與中國的百年近現代史緊密交織。
網絡上流傳著許多關于他早年留學、成就于海外,及至晚年毅然放棄外國國籍、全職回歸清華的故事。
無論細節如何,他最終“落葉歸根”的選擇,在許多人心中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他成為了“歸來”與“報效”的象征,他的百歲人生,仿佛一部濃縮的家國史。
人們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僅是個體的選擇,更是一個民族從積貧積弱走向復興崛起的側影。
最后,他也是在爭議中被審視的鮮活個體,這讓我們學會更全面地看待歷史。
在過去的網絡輿論中,關于楊先生個人生活、早年某些選擇的討論,也曾是部分網友關注的話題。
然而,時間是最好的過濾器。
當告別時刻來臨,這些聲音似乎沉淀了下來,匯聚成更為宏大的、以敬意為主流的社會情緒。
這足以證明,我們的社會正逐漸學會以更包容、更歷史的眼光看待復雜的偉人。
我們開始懂得,不應以單一的尺子去丈量豐沛的生命,而是嘗試去理解其在具體歷史語境中的選擇,并最終回歸到對其一生核心貢獻的評價。
![]()
三、“新的開始”:他留下了什么?
那么,陳博士所說的“新的開始”,究竟始于何處?
楊振寧先生留下的,遠不止是物理學的瑰寶。
他留下了一種 “跨界”的精神影響力。
他讓科學走出了象牙塔,以一種充滿人格魅力的方式,進入公共話語空間,激發了無數非專業人士對科學的好奇與尊重。
他留下了一個 “歸來”的文化意象。
他的歸來,象征著知識與精神的歸根,為全球華人學者樹立了一個標桿,也慰藉了無數海外游子和國內民眾的文化鄉愁。
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一份關于 “如何生活”的厚重答卷。
![]()
楊振寧先生向我們展現了如何在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里,保持思想的獨立,追求事業的極致,并最終安頓自己的身心。
他的一生,是對“生命何以厚重”這個問題最有力的回答之一。
隊伍緩緩前行,先生已逝。
但正如所有偉大的歷史人物一樣,物理生命的終結,恰恰是其精神生命被更廣泛繼承和討論的開始。
那支在八寶山延伸的長隊,正是這個“開始”最真切的注腳。
我們告別了一位百歲老人,但我們迎接的,是他那穿越時空、依然能照亮未來的精神之光。
【楊振寧先生好書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