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張九齡夫人董韶容墓志公布,這位唐代宰相、詩人張九齡的夫人的墓葬,在西安被發現,為我們揭開了這位唐代女性的神秘面紗,她沒有正史立傳、沒有詩人吟詠,董韶容的名字卻靠一方墓志、一面金銀平脫鏡、一盒貝殼胭脂,沖上熱搜。1286年前,她在長安宣陽里悄然謝幕。
長安花謝:28歲的“高定”告別式
“夫人積柔成行,稟自生知,多能軌時,聞乎天縱......”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刷開最后一層濕土,這段被黃土捂了千年的駢文,像一縷被熨平的沉香,輕輕飄出來。
近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最新考古成果,該院在2022年西安發掘的董氏家族墓地中發現一座特殊墓葬,根據出土墓志,考古工作人員推斷出墓主為唐朝宰相張九齡之妻董韶容。雖然史書中并無對董韶容其人的記載,但據墓志所載其丈夫的官職、姓氏等內容,綜合史料文獻中的相關信息,符合開元二十五年、金紫光祿大夫、荊州長史、張姓等幾個條件的“張府君”只有唐玄宗開元年間名相張九齡,因此推斷董韶容應為張九齡之妻。
董韶容在長安病故時年僅28歲,彼時,張九齡被貶遠赴荊州僅6日。墓志中對董韶容的描述用了許多贊美之詞,呈現出的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模樣,董韶容應是一個溫婉文雅的美人。志文中寫道:“夫人積柔成行,稟自生知,多能軌時,聞乎天縱。清詞美態,傳身而多慚;聰辨仙姿,侍中聞而深愧……”這些描述不禁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顏值高,性格好,才情出眾的女子。
![]()
![]()
據考古簡報顯示,董韶容的墓葬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及墓室五部分組成,雖形制較簡單,但該墓葬出土了包括陶俑、陶器、銅器、鐵器和玉握、捻金線等其他質地器物在內的隨葬器物共23件(組)。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負責人介紹,隨葬器物中,金銀平脫鏡及胭脂盒等級較高,且金銀平脫鏡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較為少見,這些跡象都表明了該墓的特殊性。這種金銀平脫技術,盛行于唐代,目前在世界現存金銀平脫鏡也僅十余枚左右,即使在唐代,也屬極為奢侈之物。這種平脫鏡較有名的還有保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四鸞銜綬紋金銀平脫鏡。
![]()
“鏡面直徑15.4厘米,厚不到半厘米,卻壓著手掌沉甸甸——黃金與白銀在漆胎上織出寶相花,一轉角度便亮起金虹,仿佛墓主人仍在對鏡理紅妝。有網友評價“唐代美妝博主實錘!貝殼胭脂盒長5厘米,天然海貝自帶褐斑,背面貼銀葉,妥妥‘限量版高定’。”
![]()
娘家是“國戚”:長安“董小姐”的朋友圈
不止如此,董韶容的墓發掘同時,還發現了其他董家成員的墓。
當航拍鏡頭掠過西安市長安區賈里村發掘場地,塔吊林立,誰能想到腳下竟是盛唐“國戚”董家的祖塋。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發掘人史晟撰發于“文博中國”的《陜西西安長安區賈里村墓地考古新發現》介紹,這里是盛唐玄宗董貴妃之親族董氏家族墓地,出土八方石刻墓志,確認了該墓地的家族身份。特別是該家族墓地發現了吳王李恪重孫女李鍔墓(M888),據志載李鍔嫁入董氏,因其夫董君之姐為董貴妃,遂承皇恩李董倆人結為夫妻。也是因此墓志,確認該董氏為董貴妃之親族,為國戚。
整個該家族墓地以祖董徹墓(M1182)為祖塋,先祖或為胡人。墓園至少存在祖孫四代,由南向北,從祖至孫,逐輩排列。董徹墓葬于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其墓為磚室墓,雖損毀嚴重,但仍出土大量唐三彩,與目前已知關中發現最早的李晦墓(689年)唐三彩時間最接近。
![]()
根據墓志內容,董韶容出自隴西董氏。曾祖董徹,曾任隴州司馬;祖董感,任唐州刺史;父董恩,為汝州別將,此三人史書亦無載。此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多座董氏家族成員墓葬,該區域應是唐代董氏家族祖塋所在。意思是“董小姐”的曾祖董徹為隴州司馬“體制內初代”,相當于今天省級軍區參謀長,手握兵權。祖父董感為唐州刺史“封疆大吏”,父親董恩汝州別將,“戰區司令助理”,三代人均為朝廷命官。
在董氏家族墓范圍內,共出土5件高足塹刻銀杯,其中3件發現于董氏家族紀年墓。這在我國唐代墓葬考古中尚屬首次集中發現五件高足銀杯,是非常稀有的紀年標本。此外,該家族墓還出土了薩珊銀幣、金銀下頜托等器物,是盛唐時期絲綢之路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實證證。
可以想象,這相當于是“絲路奢侈品買手店”,如果她的家族想要發朋友圈,應該是“海淘珍品,姐妹們沖!”
![]()
墓志記載“董胡歸晉”,側面反映了董氏為漢化胡人,依然可以想象,如果他們也有家族群,群聊名稱,可能是“胡漢一家親”。
![]()
到了董徹曾孫董韶容這一代,她嫁給了唐朝名相張九齡為妻(M235)。結合史料及志載可知,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廿日,張九齡被貶,遠赴荊州,董氏郁疾,于同月廿六日病故長安。這一發現,為解讀張九齡晚年詩作提供了新的解讀背景,也進一步印證了董氏家族與唐代政治的緊密聯系。
此次董氏家族墓地的發現,補充了歷史對董貴妃及其家族的空白。在罷廢太子李瑛這一歷史事件中,該家族或有牽連,為玄宗廢殺太子李瑛事件的相關政治背景、政治影響等提供了參考借鑒。同時,該家族墓地的墓位形態為研究唐代墓位排布提供了重要實證,為研究長安城南墓葬屬性提供了重要線索。
歸葬謎案:為何不回嶺南?跨省歸葬遠
在唐代,外嫁之女再葬回祖塋之內的情形較為罕見。一般來說,唐代不葬入夫家祖地大致有三種情形:或是因亡于異地他鄉,距祖地太過遙遠以致耗費巨大而無法承擔;或是因外嫁之女生前信奉佛、道等宗教,在生前即對死后歸葬之地有所選擇;或是依據血親家族觀,女子與親生家庭的關系并不因出嫁而大幅降低,相反還可憑血親為紐帶,歸葬于血親家族。
![]()
考古專家根據史料文獻推測,張九齡貶謫荊州無法讓董韶容跟隨,只能留其在長安,且張九齡祖塋在嶺南,離長安城路途遙遠,當時情境下讓董韶容歸葬嶺南也實屬力有不逮。董韶容先于其夫而逝,雖其夫左遷荊州,但作為宰相之妻,她在族內應有較高地位,最后將其歸葬于董氏家族墓地,也是合情理的做法。
董韶容的歸葬,不僅是家族情感的體現,更是對血親關系的尊重。她的墓志中寫道:“以開元廿五年四月廿六日,亡宣陽里,春秋廿八。即以其年五月十一日,遷窆于長安縣潏水南原,禮也。”這段文字不僅記錄了她的離世和歸葬,更讓我們看到了董韶容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她的歸葬,不僅是對家族傳統的遵循,更是對個人情感的尊重。
董韶容,唐代著名宰相張九齡的夫人,雖然在歷史上沒有留下詳細的記載,但她的墓葬發現為后世揭開了她的神秘面紗。她的聰慧與溫柔,她的才情與智慧,都為張九齡的政治生涯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她的離世,雖然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表明對張九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證。讓后世看到了唐代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與影響力,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
圖片來源:文博中國、考古陜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