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76年前的今天(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乘勝追擊,發動金門戰役,登陸灘頭,奮戰56小時,10月27日不幸失敗。中央決定海戰方面暫停,側重解放內陸西北、西南、西藏,清剿地方反動流寇勢力。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自此金門雖然近在咫尺,除了1958年金門炮戰之外,迄今為止一直沒有再對金門采取軍事行動。
![]()
當年金門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包括情報誤判與輕視敵軍。戰前情報顯示金門守軍約 2 萬人,但實際兵力達 4 萬余人(有胡璉兵團的精銳部隊)。解放軍有輕敵情緒,僅攜帶單日口糧和輕型武器,又缺乏統一指揮,三批登陸部隊各自為戰,未想清楚怎樣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當年參謀部未掌握潮汐規律,導致船只擱淺無法返航,后續部隊無法增援。登島部隊與指揮部失去通信聯系,陷入孤立。加上海空力量薄弱,無海軍艦艇和空軍飛機掩護;后勤補給不足,船只征集困難,僅足夠運送 3 個團的兵力。國民黨守軍在胡鏈的指揮下,依托堅固工事頑抗,又有海空支援,解放軍一度搶灘成功后無以為繼,最終慘敗。
中央對金門戰役有深刻檢討,毫不隱瞞當年失敗的事實。解放軍 9000 余人參戰,陣亡 3800 余人,被俘 5000 余人,全軍覆沒。金門戰役成為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最大的損失之一,遂有后續調整戰略,暫緩解放臺灣,加強特工布網、組織軍情收集。1950年5月17日舟山解放,得力于隱蔽戰線“東海小組”(吳陳朱聶)提供的情報。“東海小組”情報網被破壞后,后續無法進行攻臺部署。
當年防守金門的國民黨軍是悍將胡璉(1907至1977,享年70歲),陸軍一級上將,軍事生涯貫穿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他是陜西華縣(今渭南市)人,1925年(18歲)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后歷任排長、連長。1928年加入陳誠的“土木系”部隊(第18軍),逐步晉升營長、團長。1937年淞滬會戰,胡璉任第11師第66團團長,率部死守上海羅店,頑強阻擊日軍;以戰功升任第67師第119旅旅長,轉戰蘇南、開展游擊戰。1938年指揮部隊配合海軍布雷長江。1943年升任第18軍軍長,指揮石牌保衛戰,成功阻擊日軍西進,是抗戰關鍵勝利戰役之一。解放戰爭時期,胡璉在華東戰場,任整編后的第11師師長,參與宿北戰役(1946年)、南麻戰役等,與粟裕多次交鋒,被評價為“狡如狐,猛如虎”。1948年淮海戰役,胡璉任第12兵團副司令,雙堆集戰役失敗,指揮突圍時負傷。
![]()
1949年,胡璉任金門防衛司令,指揮國民黨軍取得金門戰役勝利,被譽為“金門王”。他跟隨蔣介石退守臺灣后,1952年晉升陸軍上將,后任陸軍副總司令、“總統府”戰略顧問。1957年再度出任金門防衛司令,參予1958年金門炮戰;1964年轉到外交領域,任駐南越大使8年(到1972)。晚年入臺灣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專注宋史研究),1977年在臺北病逝。
胡璉以悍勇善謀著稱,麾下第18軍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參與“圍剿”紅軍和國共內戰,1949年的金門戰役是他的高光時刻。
筆者本文介紹胡璉,因為他和中共隱蔽戰線“東海小組”的吳石將軍有交手。兩人對立,是基于國共內戰時期彼此不同的政治立場和軍事對抗的背景。
吳石是中共“特別黨員”(并未正式入黨),潛伏在國民黨軍參謀部,為解放軍提供了大量重要軍事情報。胡璉是國民黨的重要將領,負責指揮軍事行動,1949年主持金門的防御工作。蔣介石視金門為反攻大陸的基地,因此特別重視,委胡璉以重任。吳胡兩人處于敵對陣營,胡對吳的身份毫不知情。兩人一明一暗,在軍事和政治上存在對抗關系。吳石提供的布防情報對胡璉的軍事部署構成了重大威脅。吳石曾經提供金門要塞圖,詳細標注了金門的防御漏洞,使得解放軍能夠了解胡璉部隊的部署。胡璉得知軍機不知何故泄漏出去,不得不連夜調整布防,一度對他的軍事計劃造成干擾。胡在明處吳在暗處。吳石在金門戰役前將重要情報傳遞給解放軍,包括胡鏈修改后的作戰計劃和布防圖,可惜解放軍由于自身的原因(如上述)導致金門戰役失敗。但胡璉部隊亦蒙受不少損失,在金門灘頭有大量傷亡。
在胡璉舉辦的慶功會上,吳石有感于兄弟鬩墻,未能減少同胞的無謂死傷而黯然。在胡璉部隊歡騰喧鬧之時,吳石為同屬“東海小組”的陳寶倉擋酒。吳胡之間的對立關系,在國共斗爭史上具有重要象征意義,反映了當年中國復雜的政治和軍事局勢。吳石站在人民的一邊,為百姓蒼生著想,希望內戰盡早結束,減少無謂犧牲。國共斗爭為什么你死我活?其深層次的矛盾和斗爭的本質,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筆者另文詳細分析。
歷史總要翻篇,往事并不如煙。胡璉共有八名子女,三子五女。長子胡之光,三子胡之耀。孫男胡敏越是胡之光之子、孫女胡敏珍是胡之耀之女。1949年金門戰役硝煙散盡的50年后,踏入21世紀,胡敏越和胡敏珍兩人多次回陜西老家祭祖,頻繁來往于海峽兩岸。
胡敏珍現任“胡璉將軍和平公益促進會”理事長,長期致力于兩岸和平統一事業。她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多次組織老兵骨灰歸鄉活動,踐行她祖父胡璉 “落葉歸根” 的遺愿,促進兩岸民間互動與文化交流。她幫助臺灣老兵完成遺愿,多次帶隊訪問陜西老家,促進兩岸宗親聯誼與文化認同,經常舉辦兩岸學術研討和文化交流活動,增進理解與互信。
![]()
胡敏珍獲北京頒發 “2020 年度中華杰出女性” 稱號,被媒體稱贊她是 “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橋梁”。她參與創辦 “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聯系黃埔軍校后代,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強調 “兩岸同根同源”,積極傳播愛國精神。胡敏珍以實際行動踐行家族使命,展現了對歷史的尊重以及對和平的追求,在兩岸民間交流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她是現任“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常委,2018年訪問上海并參觀孫中山故居,2023年捐贈胡璉將軍白玉雕像給金門縣政府。她致力于兩岸和平交流,不憚手續繁復,親自護送在臺逝世的老兵們的骨灰回到大陸安葬。她做的是別人不愿意做、也不敢做的事。但她認為這是讓那些思鄉的人踏上歸鄉之途,將他們的骨灰交到大陸的后代手中。
吳石犧牲已75年,胡璉亦已逝世48年。他們的孫輩分別在祖國山河大地各展所長,海峽兩岸已換了人間。記得魯迅有詩《題三義塔》: “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精禽夢覺仍銜石,斗士誠堅共抗流。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都是中華兒女,大家都是中國人,應共同為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共同奮斗;關鍵是和平統一。
那些現時在臺灣寶島之上,認為自己是美國人或日本人的,應該公開表白講清楚。那么,他們的身份就是美籍或日裔的“中國臺灣”人,自有國家的國籍法等相關法律適當處理,但請他們不要妨礙兩岸早日和平統一,不要搞“臺獨”或“獨臺”,不要搞“明獨”或“暗獨”,不要倚美倚日拒統,不要逆潮流而動。時代不同了,回顧75年前的金門戰役,相信凡是有血性有良知的中國人,都不想看到重演當年手足相殘的慘痛一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