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新書《圖解傳統服飾搭配》已上線,請多支持
某明星新店產品里,我比較留意到的其實是她用到了所謂的“幣式扣”,感覺這類我認為比較帶有清代印記的服飾風格或配件反而很容易受到愛舉漢服旗幟人物們的追捧,而且某明星的用法也比較奇怪。
用法的問題以后專門開一篇單聊,今天我們先聊聊這個“幣式扣”。
1
幣式扣,起源明代嗎?
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幣式扣”,大概率會得到這樣一段介紹:
幣式扣是從明代開始興起的另一種扣子,它被廣泛使用在罩甲,比甲(罩甲與比甲均指無袖的背心)或豎領上,不過他最初的形態可能更接近另一種形式的子母扣,即一個套環加一個圓扣,這種扣子是最接近現代人想象中紐扣的定義的,在款式上通常有幾何形或花形,材質從金玉到琺瑯不等,近代以后受到西方鈕扣的影響,銅扣居多,圖案從傳統的風景花鳥以及受到新興工業革命影響的輪船火車均有涉及。
這段文字最早來自于2016年6月29日的一篇博文。2018年底到2019年初,中國絲綢博物館曾辦過一個小展“紐扣的世界”,在其館員的文章《小紐扣 大天地――記中國絲綢博物館“紐扣的世界”展中的紐扣》里關于“幣式扣”的起源介紹也采用了上面的說法:
幣式扣也叫板扣,大約興起自明代,廣泛使用在罩甲、比甲等服飾上。
然而遍尋明代資料,只看到一份“半”出土實物,和一些“被”追認陶俑。
“半”出土文物來自于寧康王女菊潭郡主墓,因為此墓已經被破壞,文物是收繳而來,與真正的考古出土有所差別,所以只可算“半”出土。
![]()
![]()
![]()
出自《江西明代藩王墓》
“被”追認陶俑圖片主要來自于2016年博文作者指認,對于這些陶俑中“扣子”的觀察可能也是她文章中提到“被廣泛使用在罩甲,比甲或豎領上”“最初的形態可能更接近另一種形式的子母扣,即一個套環加一個圓扣”的依據來源。但這個觀察是否令人信服,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
![]()
2016年文章作者認為是“幣式扣”的陶俑
2
幣式扣,究竟是什么“幣”?
我們不妨回到“幣式扣”的最初形態,來認真盤點一下它的前世今生,也就是“扣”字前面的這個“幣”,是個什么“幣”?為什么要以幣為扣、仿幣為扣呢?
很顯然,菊潭郡主出土的三枚“鎏金銀扣”并不與明代的錢幣相似,原書里也沒有將其稱作“幣式扣”,問題就有了,中國的錢幣又稱“孔方兄”,是外圓內有方孔的造型,為什么要將扁平的金屬扣稱作“幣式扣”呢?它們根本就不一樣啊!清代以前的“扣子”已經發現了不少,但“外圓內方”的的錢幣樣式卻并沒有,可見古人并不以“孔方兄”為扣,這后來蔚然成風的“幣式扣”又是從哪里來的潮流呢?
原因出在“幣式扣”其實是一種很不嚴謹的略稱,按照故宮博物院對于綴有這類服飾的描述,它的名稱應該稱作為“機制幣式扣”,這個“幣”指的就不是中國傳統錢幣,而是外來的機器制幣。
![]()
機制幣式扣,圖/馬克藏幣
![]()
光緒銀元扣,圖/絲博
![]()
![]()
![]()
服飾上的機制幣式扣
這樣就能理解,菊潭郡主的“鎏金銀扣”之所以被認為是明代“幣式扣”,是我們出于對后世“機制幣式扣”的形象認知而作的推斷。并且,如果你一些交易古玩雜項、錢幣的論壇、網絡二手平臺搜索的話,就會發現有很多菊潭郡主同款機制幣式扣,且售價不高。結合此墓的現場已遭到破壞,相關文物是收繳而來,對于這僅有的“明代幣式扣”實物是否切實,我還是要持很大的保留態度。
![]()
文物圖放大并旋轉(右圖),原圖出自《江西明代藩王墓》
![]()
![]()
![]()
網絡上樣式相似的機制幣式扣
中西金屬錢幣的差異不僅在于造型,還在于制造工藝。
中國的金屬貨幣主要采用澆鑄的方式,也就是將金屬材料加熱融化成液態,然后澆入“錢范”或砂箱中。為了鑄錢的效率,往往是一次澆鑄多枚、多層錢幣,而后統一打磨,留方孔就十分必要。
![]()
母錢翻砂法鑄錢,《天工開物》
而外來金屬貨幣早期采用錘打方式,將金屬加熱熔化后切成小粒,用錘打的方式“印”上圖案,所以無需留孔。
![]()
1522年繪于德國教堂的屏風畫,展示了礦山開采、冶煉和鑄造銀幣的過程
大約到文藝復興晚期的16世紀,開始逐步開始用機器代替錘打制幣。機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螺旋式壓床,一種是碾壓式滾床(一些景區的紀念幣壓幣機用的是類似原理,如果有看到可以玩一下)。
![]()
人力操作的螺旋式壓床造幣機
![]()
滾壓式制作紀念幣機器
很顯然,菊潭郡主所處的時代(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歿于正德十年1515年)還沒有用上機器制幣。且不說菊潭郡主“鎏金銀扣”并無任何貨幣圖案,即便它是仿幣也只能使用中國傳統的澆鑄方式或者西方的錘打方式。可能就有大聰明要問了,為啥就只能用這兩個方式?因為,如果它紋樣上不似中西錢幣,制造工藝上還不似中西錢幣,那這個所謂的“幣式扣”的“幣”要體現在哪里呢?扁平的圓餅形狀嗎,那它可以叫“餅式扣”啊!
3
幣式扣,服飾史的一個切片
只要接觸過老服飾收藏、舊幣收藏的人都知道,機制幣大量涌入中國直到中國開始自己開始機器制幣,時間點與其他許多中國近現代進程是一樣的:工業革命后以蒸汽機作為動力取代了原本機械中的人力,中國則是在洋務運動后開始購入外國機械進行造幣。
![]()
1888年倫敦雜志刊登的廣東錢局
![]()
四川機器局中的制錢車間
一個總是被忽略的史實是——服飾史的本質也是歷史,服飾史是歷史的一個切片!但就是有很多人覺得可以將服飾的部分單獨剝離出來,或得出有悖于一般歷史的進程結論,或要求進行脫離歷史的發展改造,前者叫“穿越”后者叫“重生”,只能當短劇爽文看看,無法作為現實來研討。
其實使用機器制幣后,再保留金屬錢幣中的方孔就顯得多此一舉了,因為反而多出一道沖孔工序。但晚清時期的機器制幣并沒有直接仿制外國貨幣樣式,而是想先解決內部流通貨幣緊缺的問題,也就是用機器造外圓內方的中國傳統銅錢。可見中國的機器制幣也不是直接邁進到無孔的銅元、銀元樣式,而是有所過渡。
![]()
![]()
![]()
近代機器制銅錢
![]()
近代機制幣制作過程,圖/賈洪星
即便短暫歷史上有過機器制有孔銅錢,卻沒有仿銅錢扣,這“幣式扣”的“幣”不僅僅是機器制幣的方式,更是機器制無孔貨幣的樣式。
故宮服飾藏品中最早(我找到的資料里)出現機制幣式扣的大約是同治時期(僅找到1件),到了光緒時期就變得很多了,且集中出現在便服中。不論是時間還是用途,都是符合機制幣進入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而機制幣式扣只是這段歷史在服飾上的另一種見證。(有意思的是,2016年的文章作者只說興起于明代,某明星只說民國大量使用,“清朝”二字跟多燙嘴一樣閉口不提)
![]()
清同治石青色紗繡水仙團壽紋袷坎肩,綴銅鎏金機制幣式扣
![]()
清光緒品月色緞平金銀團壽菊花棉襯衣, 綴機制銅祿字幣式扣
![]()
清光緒果綠色暗花緞琵琶襟皮馬褂,綴銅鍍金龍紋幣式扣
記錄天津風土的《梓里聯珠集》里有一段內容:
津門好,紈少年場。
袍色軍機真庫緞,
袋名侍衛小煙囊,
洋鈕鏡同光。
袍色紅、黃之間,名軍機色。煙袋長項者,名侍衛袋。巴圖魯坎肩必用平面洋鈕。
![]()
清光緒石青色團牡丹暗八仙紋織金緞小坎肩,綴銅鎏金機制幣式祿字扣
“平面洋鈕”指的應該就是機制幣式扣,是當時人們對它的稱呼,從這個名稱也可以看出它的來歷以及流行的原因。
目前網上(主要流傳于漢服愛好者之間)基本是將所有扁平狀的扣子都算作“幣式扣”,甚至包括一些玉質扣子。這個認知同樣來自于2016年的文章里提到的“在款式上通常有幾何形或花形,材質從金玉到琺瑯不等”,原文中還將機制幣式扣真正流行的時期總結為“近代以后受到西方鈕扣的影響,銅扣居多”。
![]()
![]()
![]()
網絡上各種冠以“幣式扣”名稱的扣子
但從故宮博物院對于服飾的介紹看,明顯是進行了區分,玉扣就是玉扣,不可妄加“幣式”的定義,甚至于扁平圓形金屬扣也不妄加“幣式”的定義。
![]()
清光緒淺湖色竹石紋緙絲一字襟坎肩,綴白玉扣
![]()
清光緒茶青色緞繡牡丹女夾坎肩,綴羊脂白玉鏤空雕四合如意扣
![]()
清晚期品月色緙絲海棠袷大坎肩,綴銅鍍金福壽雙全紋扁圓形扣
![]()
清晚期藍色漳絨團八寶大襟馬褂,綴鏨鷺鳥紋平扣
那怎么區別扁平圓形金屬扣和機制幣式扣呢?我綜合總結了一下,機制幣式扣大約會有這么幾個特點——
1、多為陽刻(圖案凸出),這是沖壓工藝決定的;
2、雙面圖案,一般扁平金屬扣不會鏨刻背面圖案,或只有銀樓戳記(一般為內凹陰文),而機制幣式扣背面會有文字標記且為凸出陽文;
3、批量制造,同批產品因為使用同個幣模而具備一些共同特征,服飾上使用多枚扣子一般都是同批產品。
![]()
銅鎏金機制幣式扣,圖/菜地奔跑的豬
![]()
![]()
機制幣式銅扣,圖/吉廬
還有一點,是我看到有漢服商家做的仿制款后發現的:現代機制幣的外沿會有一道凸緣,也是工藝產生的。因為現在仿制基本都是外形仿,而不是工藝仿,這種工藝產生的特征也應該視作外形特征仿制到位,否則“仿”了個寂寞。
![]()
小紅書上某漢服商家的“銀幣扣”
![]()
有商家曬出《延禧攻略》使用自家的扣子
![]()
機器制幣中的“光邊”工序,圖/《圖說中國近代機制幣章》
機制幣式扣常用工藝有鎏金、鎏銀等,還有“燒藍”,也就是2016年文章中提到的“琺瑯”材質。
![]()
![]()
![]()
![]()
燒藍機制幣式扣
盡管琺瑯可追溯的歷史還是不短的,但是在經過鏨刻、捶花的金屬表面罩半透明的琺瑯釉,這種通過金屬表面凹凸來表現琺瑯釉濃淡的“燒藍”工藝在我國制作生產歷史卻并不長,資料上說最早的紀年實物是雍正年間的。尤其是低溫“燒藍”工藝簡單易做,多用來制作民間小件飾品,所以老銀首飾中“燒藍”很常見,用到機制幣式扣上顯然也是這段歷史的切片之一。
![]()
燒藍老銀發簪
![]()
燒藍銀扣(非機制幣式扣)
4
幣式扣的民族演繹
除了機器制幣的時代背景“與我國民眾當時追求工業革命帶來心得時尚”以外,機制幣也代表著一種全新的金屬加工形式和典型產品,尤其是與傳統銅錢相比,銀元還兼有貴金屬屬性,使用銀元作為裝飾物帶來的“穿金戴銀”的意味與使用傳統銅錢還是有所區別的。《漳州外來貨幣概述》中提到,“由于銀元本身具有的保值功能,幣面上又大多鑄有帝王頭像,百姓認為可以鎮災驅邪”,不僅“改制成頭飾、紐扣等”,“還有用銀元煮水給小孩喝”。
在中國還沒開始自己制造銀元的時期,外幣“番銀”就已經有一定的流通性了,它便于成色統一、便于計數,即便殘缺或破損依然可以使用。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同樣是金屬貨幣,銅錢沒能像銀元那樣成為帶有炫耀性質的裝飾配件。
在民族服飾中,使用銀元常常作為頭飾、衣飾和紐扣,用法有點類似于銀泡、銀牌。
![]()
哈尼族頭飾
![]()
夏爾巴人帽飾
![]()
![]()
康巴玉樹男子頭飾
![]()
越南紅瑤人
![]()
哈尼族服飾
![]()
彝族服飾
![]()
老撾赫蒙族
在作為配飾中,銀元也常視作一種現成的扁平圓形配件來使用,有些明顯是先改為扣子而后做了配飾。
![]()
西藏配飾
![]()
瑤族配飾
![]()
![]()
侗族銀鏈
民族服飾中使用機制幣裝飾,往往使用尺寸較大的銀元,且在一些老物中使用的是曾經流通的真貨幣,這可能是出于炫耀財富的作用。此外,還可能是因為地域上的差別,使得民族地區早期難以獲得機器和幣模來專門定制其他圖案的“幣式扣”。如今雖然有不少仿制,但延續傳統多為仿制銀元。
![]()
某寶售賣的哈尼族馬甲,扣子還保留機制幣式扣樣式,但明顯已是現代仿制
![]()
臨滄少數民族服飾展中的景頗族服飾,裝飾的銀元也是仿制品
![]()
![]()
拼夕夕上售賣的各種仿制機制幣式扣
此外,云南地區還很常使用“坐洋”(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圓)等外國銀元,這也可當地的法國殖民歷史和多國交界地域有關系。由于我國近現代曾經制作過、流通過的機制幣版本堪稱混亂,各個地區、不同時期都有過自己鑄造的機制幣,這些龐雜多樣的機制幣本來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各方勢力變遷的一個切片,只不過又通過配飾投射到了服裝上。
![]()
![]()
![]()
![]()
紅河哈尼族服飾上的“坐洋”
![]()
拼夕夕上售賣的仿制“坐洋”扣
1957年新中國發行第一套流通硬幣后,5分硬幣是其中面值與尺寸最大的,所以偶爾也可以看到使用,尤其在越南等國的跨境民族中,似乎更常見些。
![]()
越南red dao族服飾上的硬幣
![]()
越南民族服飾上的硬幣
![]()
紅河哈尼族服飾上的硬幣
機制幣式扣雖然是服飾上非常細微的部分,依然可以投射出近現代歷史的整體輪廓。它不是另起爐灶的歷史異類,也不是獨辟蹊徑的歷史時尚,它只是歷史切片中一個小小的折射面。
本文完
作者 | 春梅狐貍
![]()
* 最近的文章 *
(點擊封面圖片可跳轉至文章頁面)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圖解傳統服飾搭配》,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小紅書搜索“大尾巴閱讀室”可解鎖更多碎片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