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麻懷村那座沉寂了數(shù)代的大山里,216 米長的人工隧道不僅是村民走出貧困的通路,更成了青年導(dǎo)演王一諾叩擊現(xiàn)實、傳遞力量的精神坐標(biāo)。當(dāng)她在 2018 年偶然聽到鄧迎香的故事,幾分鐘的報告就讓她淚流滿面 —— 這份源自真實生活的震撼,成了她此后五年追逐光影的起點。
![]()
為了還原 “當(dāng)代愚公” 的倔強,王一諾第一時間奔赴麻懷村。站在絕壁硬巖間的隧道口,觸摸著村民們用 13 年光陰磨亮的鐵鍬,她真切感受到這份堅守背后的重量:鄧迎香為了兌現(xiàn)對亡夫的承諾,為了讓山里孩子不再因山路阻隔失去生命,帶著村民一錘一鑿鑿穿大山,這份從 “小愛” 升華為 “大愛” 的抉擇,讓王一諾篤定要將其搬上銀幕。
![]()
回到北京,她閉關(guān)寫出《一山之隔》第一版劇本,卻很快遭遇影視行業(yè)的 “寒冬”。疫情突襲讓本就微薄的預(yù)算斷流,無數(shù)個深夜,她看著劇本里的主人公時立香 —— 那個把 “天方夜譚” 鑿成 “康莊大道” 的女性,便咬牙堅持下去。三年間,她九次進出貴州,跑遍黔南山嶺尋找最貼合原型的場景,劇本修改幾十稿,只為保留那份最質(zhì)樸的真實。
![]()
拍攝階段的艱辛遠超想象。臘月的貴州大山寒風(fēng)刺骨,攝制組在隧道里點煤油火把、模擬爆破,煙塵混著柴油味嗆得人睜不開眼,工作人員的口罩一天要換五個。道具組特意借來鄧迎香和村民當(dāng)年用過的工具,讓每一個鏡頭都浸透著歲月的溫度。2023 年 3 月,《一山之隔》公映,沒有頂流明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卻憑借 “真實” 二字打動無數(shù)觀眾 —— 影院里自發(fā)的掌聲、哭濕的口罩,以及鄧迎香和村民們在臺下的熱淚,都是對這部作品最好的肯定。
![]()
這部小成本電影不僅斬獲第 20 屆中國電影華表獎 “優(yōu)秀少數(shù)民族影片” 提名等多項榮譽,更意外成為麻懷村的 “振興密碼”。2023 年,麻懷村游客量大幅增長,電影取景地成了網(wǎng)紅打卡點,曾經(jīng) “嫁女不嫁麻懷郎” 的村莊,如今變身鄉(xiāng)村振興示范點。對王一諾而言,這比任何獎項都珍貴:“電影不是技術(shù)和資金的博弈,而是心與心的對話。真正的正能量,是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力量。”
![]()
![]()
如今,她又帶著《英雄三元里》奔赴新的征程,在嶺南酷暑中還原百年前農(nóng)夫、漁民抗英的英勇。從麻懷村的隧道到三元里的義舉,王一諾始終以光影為錘,鑿開那些被時光掩埋的中國故事,讓它們照進當(dāng)下,也照亮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