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團隊發布研究顯示,僅憑Wi-Fi信號即可準確識別和追蹤人員,無需被識別對象攜帶手機或電腦。這一發現引發了關于隱私與監控的新一輪討論。
![]()
研究團隊提出,凡支持Wi-Fi 5(802.11ac)及以上版本的路由器,均可利用波束賦形(beamforming)技術生成無線電“影像”,從多個角度跟蹤人體特征。該技術命名為BFId,即“無線身份推斷攻擊”。與傳統依賴設備的軟件安全措施不同,這一方案直接識別人本身,配合機器學習模型后可在幾秒內完成識別,且準確率幾乎達到100%。研究中,團隊成功追蹤了197名參與者,無論其活動方式及探測角度如何,識別效果均未受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Wi-Fi信號通常未加密,因此任何在覆蓋范圍內的人都可訪問相關識別信息。目前大多數流行設備都已支持Wi-Fi 5以上標準,意味著類似BFId的識別技術理論上可在絕大多數場所部署。隱私維護專家警告,未來該技術有可能被政府、惡意組織等用于秘密、高效的人體識別與監控。
類似方案在國際范圍亦有探索。意大利羅馬薩皮恩扎大學今年推出了WhoFi技術,通過人體對Wi-Fi信號的干擾來辨別個人,借助深度學習模型,識別準確率亦超過90%。此前已有用Wi-Fi識別手勢、甚至隔墻識別的實驗成果。
本項技術的普及將帶來法律和道德層面的新挑戰。例如,2025年年初新奧爾良市即曝出關聯人工智能監控的大規模秘密行動,持續兩年且未告知公眾。像BFId、WhoFi這樣的Wi-Fi識別手段,可繞開現有的面部識別相關法律,令監管陷入被動。
隨著無線識別與監控能力的增強,保障個人隱私與數據安全面臨更大壓力。專家呼吁盡快建立針對新型Wi-Fi識別技術的法規與防御體系,以減少隨之而來的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