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出自《道德經》第81章,傳遞了 “真正的智慧者不會陷入無謂的爭辯” 的理念。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通過激烈爭辯來證明自己正確。反之,總執著于用言語反駁他人、爭奪對錯的人,不僅往往缺乏真正的深度與格局,而且也會束縛自己的認知。
每個人的認知、信息渠道、思維模式或都不同。爭辯雙方可能根本不在同一個認知層面上對話,強行爭論只會是雞同鴨講。正如羅素所言的:“若覺得對方瘋狂,需牢記對方也如此看你。”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第 41 章強調:悟性高的人聽聞“道”的哲理后,會勤奮地去踐行它。悟性中等的人聽聞“道”,對它的態度時有時無,既不堅定相信,也不徹底否定。悟性低的人聽聞“道”,會覺得不切實際,甚至還會嘲笑它。如果“道”沒有被嘲笑,那它就算不上真正的“道”。因為真正的真理往往超越當下認知,容易被質疑。
![]()
每個人的立場不同,爭辯時常是 “利益立場的對抗”。與其爭辯,不如理解其 “立場背后的需求”,尋找共識。
每個人的視角也不同,看到只是 “局部”,而非 “全貌”。與其爭辯,不如整合多方視角,發現更多的可能,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
盲目地評判和爭辯,會讓人從 “追求真理” 轉向 “捍衛自我”,最終陷入多重認知陷阱,徹底阻礙提升:
![]()
1、爭辯會激發防御,窄化認知
當對他人的觀點輕易地進行評判、或與之爭辯時,學習和探索便結束了,因為它關閉了所有進一步思考和理解的可能性,不僅失去了從對方那里吸收新知識、新視角的機會,也或將因此而失去發現真理的機會。
爭辯會讓人陷入固化認知和單一視角的執著,讓人失去對 “中間地帶”和“多元可能性” 的感知,而忽略其他路徑的價值,讓自己陷入路徑依賴的陷阱。
當我們遇到與自己已知不一致的觀點和信息時,在沒有充分的客觀事實證明它是錯的情況下,不妨多一些寬容,持開放觀察、不評判的態度面對它。
正如孔子所言的:“毋意(不主觀臆測)、毋必(不絕對肯定)、毋固(不固執己見)、毋我(不執著自我)”。
![]()
2、爭辯會固化自我,而非審視自我
爭辯本質上是一種強化和固化自我的行為,而認知提升的關鍵是放下執著,不斷地審視、修正自己的認知、增加新的認知。
真正給我們帶來啟發的往往是與我們不一致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不一定是對的,但或許也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同視角的思考和啟發。
真正的高手,往往更關注的是與自己不一致的信息,而非盲目地排斥或忽視它。
對此,莊子強調:“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世間的 “是非” 往往源于人的主觀立場、偏見或狹隘的認知。當人們用僵化、固執的標準去評判他人或事物時,便會陷入無窮的爭論和煩惱,反而遮蔽了事物的本質。
![]()
當我們回顧自己的過往經歷時,或會發現:不少我們曾堅定認為是對的東西,現在或發現是錯的。不少我們曾認為是荒謬的東西,現在或覺得是合理的。
不辯,是幫助我們拓展認知的習慣。
對此,我們要在堅信前多一份懷疑,在排斥前多一份傾聽,在斷言前多一份謙遜。這種“思維的自律”,正是對抗認知障礙的最有效武器。
智者的不辯,是對 “認知規律” 的尊重、認知提升的智慧。他們既能理解 “個體認知的局限性”,不執著于自己的觀點,也不執著于說服他人,而是從分歧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已知;他們又能意識到 “世界的多元性”,求同存異,而非強求 “所有人認同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