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金霍洛旗蒙古族中學,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民族團結深深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起“知、情、意、行”融合共進的育人體系,譜寫了民族團結與教育事業同頻共振的生動篇章,榮獲2025年“全旗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
![]()
搭建語言橋梁,共促教學提質。學校高度重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通過制定“一案三策”等舉措,顯著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在這里,語言的橋梁連接起心靈。學生武浩宇曾在語文課上與“沉默”為伴,在老師的耐心引導和全班同學的鼓勵下,他終于顫抖地讀出了《岳陽樓記》的第一個字,戰勝了膽怯,實現了表達的突破。巴雅力格同學在晨讀時,從最初躲在隊伍最后只動嘴唇不出聲,到在領讀同學貼心幫助下,能清晰讀出“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聲音逐漸被前排同學聽見。這些點滴進步,正是學生們在學校搭建的語言橋梁上跨越心理障礙、增強交流信心的真實寫照。
![]()
學校還與多校建立了緊密型結對幫扶,圍繞三科統編教材開展常態化深度協作,來自大連的姜俊昌老師對此感受頗深。初到伊金霍洛旗蒙古族中學,是學生們一句句教他說蒙語,幫助他融入集體。這份尊重與溫暖,讓他更用心地投入教學。“對從小更多接觸蒙語的孩子來說,語文學習并不容易。”姜老師說,“我理解他們的困難,也深知如何吸引他們、引導他們。”這樣的相互理解,讓師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涵養文化底蘊,筑牢認同根基。學校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豐富的文化活動中生根發芽,化為真摯的情感紐帶。校際間的文化交流尤為活躍。在與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學的聯誼活動中,院旭東同學分享了與蒙古族同學巴特爾因書法結緣、互學互助的溫暖故事,用真摯情誼詮釋了“民族團結”的深刻內涵。在與伊金霍洛旗第四中學的聯誼活動中,蒙古族中學的呼德日在書信中描繪了草原的遼闊、家鄉的炊煙與對友情的渴望,旗四中的秦嘉瑤則在回信中傾訴了對中華文化的禮贊與對多元一體的領悟。書信往來,傳遞著跨越民族的真情,踐行著幸福教育的真諦。
![]()
![]()
![]()
![]()
此外,校園內的“藝展青春 禮贊百年”學生作品展、“悅見圣賢 誦讀經典”詩歌朗誦賽以及元旦文藝匯演等活動,為學生們提供了展示才華、感悟多元文化魅力的舞臺,生動展現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圖景。
![]()
![]()
創新思政載體,厚植家國情懷。學校不斷探索思政教育新形式,讓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深度融合,觸及學生心靈。學校組織學生走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覽館”,開展“行走的思政課”研學活動。學生們通過觀看歷史圖片、文物展陳,身臨其境地了解各民族共同開拓疆域、書寫歷史、創造文化的偉大歷程。“共育石榴籽 齊澆團結花”等主題展區,將“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具象化,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觸摸歷史的過程中內化于心。
![]()
同時,學校注重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與共同體意識。初一學生武楷堯在第一次寫《我的新班級》作文時,只寫下短短三行字。老師沒有批評,而是耐心引導啟發他觀察身邊的善意。第二次作文,他寫出了同桌幫他撿橡皮的友誼和班長照料綠蘿的細節。這小小的轉變,正是孩子們感知關懷、融入集體的成長印記。
在與伊金霍洛旗第四中學共同開展的植樹活動中,兩校學生共同揮鍬鏟土、扶苗圍堰,植下象征著民族團結的“同心樹”。種完樹苗后,同學們把“心愿卡”系在小樹上,期待和小樹一起茁壯成長,共同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
如今,走進伊金霍洛旗蒙古族中學,感受到的不僅是濃郁的學習氛圍,更是那份跨越民族的深情厚誼。這所學校,正用最真誠的方式,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校園里絢爛綻放。
丨來源:伊金霍洛旗融媒體中心(郭楷彥)
丨責編:陳思雨丨校對:蘇秭瑤
丨審核:朱肸 張金玲
伊金霍洛發布長期面向社會征集稿件,請讀者朋友們積極投稿。郵箱:3248054815@qq.com。本信息圖文僅為公益宣傳,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
大美綠城?公益資訊






——伊金霍洛旗以實干暖熱幸福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