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牧羊 編輯:曾寶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九行Travel
![]()
最新的城市隱藏副本,被年輕人從博物館里找出來了。
從南京、江西到四川、湖北,擠進博物館吃一頓食堂飯,正成為年輕人逛館的標配。這些食堂大多并非售賣昂貴套餐的簡餐廳,而是曾經只提供給內部員工、志愿者,如今也向游客開放的“大鍋飯”。
![]()
△許多網友分享自己在博物館食堂吃飯的體驗。(圖/小紅書截圖)
外地游客會把博物館食堂當作深度游的隱藏關卡,旅行時一張以博物館為背景的午餐托盤照片,和珍貴文物同樣吸引目光。
本地年輕人則視其為城市生活的安全區,每天被“塌房”外賣背刺到沒脾氣的他們,偶爾到博物館看個展,還能享受和研究員、保安大哥“搶”同一鍋紅燒肉的快樂。
博物館,這個最不該惦記“吃”的地方,怎么就成了年輕人的新飯堂?
![]()
上學時對食堂愛搭不理,工作后才發現那是不可多得的性價比天堂。如今,年輕人把這份覺悟帶進了博物館。
22元一葷一素的蓋澆飯,18元一份的面條,10塊錢一碟的豬頭肉,幾樣家常炒菜和足量米飯,看著著實簡單樸素,卻正好解決了年輕人逛博物館最實際的痛點——又累又餓,想要吃點好吃不貴的。
在規劃旅行目的地時,大多數人會把博物館列為重點打卡去處。對歷史文物不感興趣的游客,或許只會走馬觀花。而對于真正看進去了的觀賞者來說,參觀大型博物館,是一場體力和腦力的雙重馬拉松。
![]()
△逛博物館是個體力活。(圖/unsplash)
幾個小時的展覽下來,步數直沖1萬多,館藏可能只看了一半。此時腦子和眼睛極度享受,人卻早已饑腸轆轆。
以前針對這種情況的解決方案相當令人糾結:要么忍痛消費館內不太合口味的咖啡簡餐,要么出館重新覓食,然而這樣不但耗時麻煩,還打斷了看展節奏。
現在的博物館食堂成了最理想的中場補給站。有的食堂就在展廳樓下,一個展看畢,直接到食堂“干飯”,用餐后不用二次安檢,又能再次進入展廳。有的食堂雖然不直接與展廳相連,但還在展館區域內,甚至完美嵌入參觀動線。
相比參觀后在門口刷半天手機找餐廳,近在咫尺、隱約飄來飯香的食堂,就是急需填飽肚子的人們的最優選。
不過,許多人聽說博物館開食堂后的第一反應是“肯定不好吃”,畢竟大部分人對于博物館配套餐飲的印象還停留在速溶咖啡以及微波爐加熱的三明治、速食意面上,因此不會對館內出品抱太高的期望。
![]()
△有網友體驗后,表示價格、味道都還不錯。(圖/小紅書截圖)
經過一番考察,這次博物館食堂們沒令人失望:四川博物館社區食堂的小碗菜,3到12元一碗;18塊錢能在安徽省博物館吃一份餃子,價格幾乎和一些大學食堂無異;遼寧省博物館22元有肉有菜,能把蓋澆飯吃到飽……
在景區餐飲里,博物館食堂也算是把價格“打下來了”。更何況,選擇在博物館里大快朵頤的年輕人,看重的還是食堂的附加值。
在博物館咖啡廳吃一份意面,只是填飽了肚子,但要是在食堂打一份地三鮮,就感覺仿佛拿到了博物館“編外人員”的體驗卡。這種和工作人員共享同一空間的“自己人”錯覺,精準拿捏了年輕人要的氛圍感和互動性,比看什么展都新鮮。
![]()
博物館和美術館開餐廳的傳統,始于160多年前的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以下簡稱V&A博物館,當時稱為南肯辛頓博物館)。
大多數的博物館直到20世紀才投資餐飲,但V&A博物館的創始館長亨利·科爾在策劃倫敦世界博覽會時,了解到人們在觀展時有用餐需求,于是他大膽提出在V&A博物館中設立全世界第一家在博物館里提供茶、面包和熱餐的茶點室。
![]()
△19世紀60年代末,V&A博物館的中心茶點室。(圖/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官網)
1856年,這家茶室出現在博物館主樓以東的一座臨時建筑中。彼時,茶室還被某主流報紙評價為“丑陋不堪”。1868年重建后的V&A茶點室包括Gamble、Poynte和Morris三個房間,裝修富麗堂皇,令人向往。
茶點室有不同等級的菜單和服務,其中包含專門面向“機械師和博物館大樓的所有工人,以及工人階級游客”的服務,以鼓勵更多人來此享受文化熏陶。
文化場所不應只為精英服務,而應借助餐飲這樣的日常媒介,降低公眾接觸藝術的門檻。后來,不少博物館也相繼推出餐飲服務,讓人們以更放松的姿態感受藝術氛圍。
這種形式傳入中國時,國內民眾對博物館的印象仍停留在官方、正式的層面。就算博物館提供了餐飲服務,也以咖啡簡餐為主,終究少點煙火氣,價格也并不便宜。因此買杯帶有文創性質的博物館咖啡可以,但在博物館內用餐一直并未成為游客們的普遍選擇。
![]()
△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文創咖啡早已越做越精致。(圖/澎湃新聞)
然而,在資訊發展越來越發達的當今世界,博物館想要和商場、咖啡廳、電影院搶奪人們的注意力,注定不能局限于展陳的單向輸出。
只是,如果只有展品,形式就不夠豐富;著力餐飲,又擔心影響游客體驗。直到近幾年,不斷創新的博物館們,終于在食堂里找到了人氣與文化之間的平衡。
和注重精致環境的館內簡餐相比,食堂走的是更親民的路線。它不追求翻臺率或客單價,更像一個高效便捷的“補給站”,既避免了過度商業化對文化體驗的干擾,又以更接地氣的方式滿足了大多數游客的實際需要。
不過,博物館關心上游客們的胃,也有可能是為了讓人們停留的時間再久一點。因為觀眾停留時長越久,意味著體驗越深,消費的可能性也越高。一碗飯、一杯茶的時間,很可能就讓觀眾從逛2小時變成待4小時,順帶把原本可能錯過的特展或文創店也逛了。
![]()
△湖南省博物館食堂的用餐區與文創區相連,售賣博物館限定的辣片文創。(圖/曉洋 攝)
而且相比到網紅餐廳、咖啡廳排隊打卡,在博物館飯堂打卡顯得小眾又有趣。因此,它迅速成為年輕人彰顯文化身份和探索力的標簽,一種“懂生活”“會玩”的社交貨幣。
當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紛紛捕捉到年輕人對沉浸式、生活化文化體驗的渴望,它們主動降低了門檻,用一碗價格實在、冒著熱氣的餐食發出文化邀請。而年輕人既享用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套餐,也無形中延長了與文物、與歷史相處的時光。
如此一來,博物館與游客之間的雙向奔赴,在食堂這個小小的空間里得到了完美體現。
因此,博物館食堂里那一碗22元的蓋澆飯,和它背后的青銅器、瓷器一樣,都成了我們觸摸歷史、感受文化的方式之一。只不過,這一種方式更暖,也更香。
參考資料:The world's first museum café |V&A博物館官網
本文轉載自【九行Travel】
點擊關九行Travel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