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為《大美界》原創
作者 | 楊楊楊
全球美妝行業經歷三年低迷,消費乏力、庫存高企的陰云下,一家代工巨頭的財報卻亮得刺眼。
本周一,科絲美詩集團發布最新財報:2025年第二季度銷售額達623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2.7億元),同比增長13.1%,創下該公司歷史最高單季營收紀錄。
若加上第一季度的588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0.8億元)營收,科絲美詩集團上半年總營收來到了驚人的1.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3億元)。
當各大化妝品品牌增長疲軟時(高絲中國區銷售額甚至下滑),這個隱身在它們背后的代工帝國,卻悄然成為產業鏈上強勢的一方。
1
半年狂賺1.2萬億的全球版圖
成立于1992年的科絲美詩(Cosmax)是全球知名的化妝品ODM公司,業務不僅覆蓋護膚、彩妝,也囊括香水、護發等多個化妝品品類。
憑借嚴格的質量把控和高效的生產能力,歐萊雅、聯合利華、寶潔、雅詩蘭黛、資生堂等國際大牌,以及花西子、百雀羚、毛戈平等國內知名品牌都是科絲美詩的客戶。
也就是說,科絲美詩已經形成全球版圖:韓國本土、中國、東南亞、美國是其核心的四大區域市場。
翻開財報,韓國本土市場的數據是此次營收增長最大亮點。
其一,是62%的營收占比,第二季度達到4205億韓元(約合22.13億元人民幣),相當于每天從韓國市場吸金46.7億韓元(約合2400萬元人民幣);其二,是高達20.8%的同比增速。
強勁增長背后,是得益于K-beauty(韓式美妝)在全球掀起的熱潮。
所謂K-beauty,有幾個關鍵特點,如平眉大眼、無暇底妝、無辜臥蠶等,其動輒有近十個步驟的護膚流程,產品也有分早晚的習慣,近年在亞洲和歐美迅速風靡,并在全球市場占據了不可忽視的地位。
好風憑借力,K-beauty讓韓國美妝品牌奪得了更大市場: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發布的數據,韓國化妝品2024年出口額歷史性地突破了百億美元大關,達到了驚人的102億美元,相較于前一年實現了20.6%的強勁增長。
作為代工工廠的科絲美詩亦受益于此。韓國本土中小獨立化妝品品牌在海外熱銷,將氣墊防曬、啞光唇釉等韓式美學源源不斷地輸向全球,是該公司本土市場業績快速提升的關鍵因素。
作為公司第二大市場,中國區仍是營收主力但增速放緩。
財報透露,中國區第二季度銷售額微增0.7%至1486億韓元(約7.82億人民幣),占總營收28%;上半年總收入3113億韓元(約16.13億人民幣),同比僅增2.07%。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區市場內部表現割裂。
如上海公司憑借現有客戶轉化率提升及新客戶新品放量,銷售額勁增11%至1086億韓元(約5.72億人民幣);而廣州公司則受新老客戶需求疲軟及高基數拖累,銷售額同比下滑17%至411億韓元(約2.16億人民幣)。
東南亞市場是科絲美詩營收的重要增長極,潛力凸顯。
一方面,該區域二季度銷售額同比飆升23.1%,達440億韓元(約2.32億人民幣);另一方面,區域里,泰國表現尤為亮眼,銷售額暴漲124.1%至231億韓元(約1.22億人民幣),增長主要受益于大批量防曬訂單及客戶業務擴張。
美國市場卻表現墊底,亟待破局。從數據看,該地區二季度銷售額同比驟降17%至300億韓元(約1.58億人民幣)。
針對此,科絲美詩計劃押注防曬、身體護理等高增長品類尋求突破,預計下半年有望回暖。
從全局來看,財報特別提到,面對區域不平衡,公司正通過聯合銷售將觸角伸向越南、印度等鄰近市場,并加碼OBM(自主品牌開發與生產)模式,推動客戶多元化以提升盈利韌性。
2
超級產能下的暗礁
作為全球最大美妝代工廠,科絲美詩構建起一道產能護城河。
財報顯示,該公司在全球5個國家(韓國、中國、美國、印尼、泰國)運營著19家工廠,年產能接近33億支。
其中,科絲美詩在中國上海、廣州兩地擁有3大工廠,年產能可以達到15.3億支,是其全球產能的一半。
這種規模效應下,科絲美詩能有更大議價能力,并將現金流的部分壓力反向轉嫁品牌方。
更隱秘的是定制平臺“3WAAU”的推出。在該平臺上,用戶只需要輸入膚質數據,AI從1260萬種組合中生成配方,1支起訂、24小時交付。
也就是說,當傳統代工還在為萬件訂單談判時,科絲美詩已用C2M(用戶直連制造)模式撕開新戰場。
不過,科絲美詩高增長神話下,卻難掩增收不增利的隱憂。
財報顯示,該公司二季度營業利潤為608億韓元(約合3.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2%,但受非經營性損失及稅收支出影響,凈利潤同比下降38.1%,至218億韓元(約合1.15億元人民幣)。
縱觀上半年,公司整體凈利潤為324億韓元(約合1.71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8.2%。
事實上,科絲美詩的利潤是被低價訂單給拖累的——為了鋪量,公司主打高性價比項目,這類客戶通常注重成本控制,對代工廠的議價能力較強,使得利潤率較低,最終表現在凈利潤下滑。
這不是科絲美詩得困局,也是全行業的困局。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美妝代工廠毛利率普遍跌破15%,部分企業甚至以5%毛利搶奪訂單。
沒有利潤支撐的產能擴張,終將淪為死亡游戲。
3
不止于“代工”的野心
“代工廠的終極宿命是給品牌當技術苦力,還是成為標準制定者?”一直是行業未解難題。
如果是前者,就勢必只能隱藏在品牌后賺辛苦錢;若是后者,就有可能會威脅品牌方利益,遭到行業圍剿。
為了突破瓶頸,科絲美詩已經行動。據了解,該公司的自有品牌(如?芮芽、肌初密友)已經延展至護膚、彩妝、香氛全品類,意圖通過自有品牌測試市場水位,再將成功模型反哺ODM客戶,形成閉環生態。
產品方面,科絲美詩更是加速其戰略重心向護膚領域傾斜。
財報顯示,這步棋已見成效:今年二季度,其護膚業務以3701億韓元(約19.17億人民幣)的收入,撐起公司總營收的半壁江山(59%)。
具體品類里,面膜(尤其是凝膠類)和防曬產品成為兩大增長引擎。
比如在面膜產品售賣上,上半年凝膠類面膜銷售額同比激增超3倍,其中水凝膠面膜表現更猛,呈20倍級爆發式增長。
又如在防曬產品售賣上,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大增50%。科絲美詩透露,通過推出防曬精華、防曬氣墊、防曬噴霧等多樣劑型,確保產品符合全球各大市場的法規與安全性要求,持續推動了收入增長。
由此可見,在“不止于代工”的敘事上,科絲美詩取得了初步進展。但在轉型過程中,如何與品牌方形成穩固關系,不讓它們感到威脅,考驗著商業智慧。
畢竟,生死時速的市場競賽里,從來沒有中間地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