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藥一年多后,陸先生再次來到南醫大四附院內分泌科門診,見到了彭麗主任。兩年前,他在這里被確診為糖尿病并接受藥物治療;如今,他已實現停藥,血糖依然維持在正常平穩水平。
陸先生今年60歲,精神飽滿、說話中氣十足,剛裝好全口牙齒,笑起來自然又輕松。而就在兩年前,他還因血糖過高,連拔牙手術都無法進行。
糖尿病像一顆“定時炸彈”
![]()
陸先生的糖尿病,是在種牙前的血糖篩查中“意外”發現的。
“當時準備拔牙,需要先測血糖,結果空腹血糖高達18。牙科醫生告訴我,必須把血糖降下來才能繼續治療。”陸先生回憶道。他隨后前往南醫大四附院內分泌科就診,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時,甚至有些難以置信。“平時沒覺得有什么異常,不過是數值高了一點,怎么就是糖尿病了?”
其實,每年的體檢報告顯示他的空腹血糖值已經超標,并且出現了視力模糊、體重急劇下降的現象,但陸先生并沒有重視,只當自己是老花了。直到因種牙必須控制血糖,他才第一次正視這些以往被忽略的健康警報。
![]()
像陸先生這樣的患者在門診中并不少見。“糖尿病是個‘沉默的殺手’,很多人早期沒有典型癥狀,容易忽視高血糖的危害。”彭麗指出,尤其是40歲以上人群,胰島功能本身就在逐漸衰退,若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糖人”。
更令人擔憂的是,年輕人罹患糖尿病的情況也日益增多。“很多年輕人首次就診并不是因為典型的‘三多一少’,而是由于突發心梗、腦梗。”彭麗表示,糖尿病早期若未加控制,會損害血管、眼睛、心臟和腎臟等器官,繼而影響全身健康。一旦出現嚴重并發癥,治療難度和風險將大幅增加,猶如一顆定時炸彈。
控糖之路:自律也是良藥
“我以前特別愛吃甜食,早上豆漿里要加一勺糖,夏天中午喝綠豆湯也要放糖,冰箱里常年備著飲料。”陸先生坦言,過去飲食毫無節制,每天兩包煙、頓頓喝酒更是常態。
確診糖尿病,對他而言,是壞事,也是轉機。
“說是壞事,因為得了病;說是好事,它也提醒了我重視健康。以前總覺得沒病,什么都無所謂,現在不一樣了。”他說。
確診后,陸先生住院接受了約一周的強化胰島素治療。
![]()
“就像馬跑不動了,讓它坐坐車,休息一下。”彭麗這樣比喻短期胰島素治療的作用——讓疲憊的胰島得到休整,為后續功能恢復打下基礎。
出院后,陸先生也沒有松懈。他嚴格遵循醫囑,調整生活方式,堅持每天餐后慢走半小時,每晚11點前睡覺,早晨6點起床,遛狗、吃早飯、買菜、做家務……生活規律而充實。
飲食方面,他徹底告別高糖飲料和甜食,主食以紅豆、青稞、麥米等雜糧為主,“這樣吸收慢,血糖不會升得太快。”早餐常吃豆漿、小米粥、蒸雞蛋、蒸山芋等,正餐多吃綠葉菜,不吃油炸,偶爾吃肥肉前也會先服用降糖藥。
![]()
“我現在不抽煙、不喝酒,基本不在外面吃飯,飲料也不喝,每天六杯白開水。”陸先生笑著說,如今血糖控制平穩,裝好了牙齒,吃嘛嘛香,視力模糊的問題也明顯改善。
糖尿病可逆,早發現早干預
“糖尿病的治療是一個綜合管理的過程,我們的治療方法也在不斷進步。”彭麗介紹,為幫助患者實現系統、連續的健康管理,作為江蘇省重點專科,南醫大四附院內分泌科積極推進“雙院區聯動、專病精細管理”模式,并與社區醫院探索共診模式()。
![]()
但她也指出,藥物只是“拐杖”,最終仍需患者自己“學會走路”。陸先生能實現糖尿病逆轉,得益于幾個關鍵因素:病程短、胰島功能尚可、早發現早控制,還有他的高度自律。
“從臨床來看,很多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還不夠,就診往往只為開藥,對生活方式干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彭麗說,現在,她的工作已不限于診室,每周還會走進社區坐診,“希望能從源頭入手,把健康管理的理念傳遞給更多居民。”
素材來源 | 南醫大四附院
文 | 秦思
發布 | 徐雅瑩、吳小榮
審核 | 王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